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Menu
自113年1月1日
訪客人次:2448540
當月瀏覽人次:216424
累計瀏覽人次:15466136
:::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

澎湖農業改良

 

澎湖農業改良

 

落花生新品種澎湖三號之育成

 

澎湖群島因氣候環境惡劣,風害、鹽害、旱害、水害等天然災害甚多,加上土壤中鹼性,因此落花生栽培品種均以維琴尼亞型大粒品種為主。目前栽培最廣的澎湖二號品種,自民國 51 年命名推廣以來,已有混雜及退化趨勢,且植株簇葉病發生嚴重。為因應澎湖當地消費需求,改進澎湖二號之純度及產量之穩定性,澎湖分場在農委會經費補助下,於民國 78 年 9 月自澎湖縣七美鄉東湖村之落花生田中單株選出澎選育 53 號,歷經七年之株行、品系、區域、特性及栽培法試驗,於民國 85 年 9 月 23 日經專家審查通過命名為澎湖三號。本品種屬於維琴尼亞型 (Virginia type)大粒品種,植株形態呈匍匐性,主莖短,分枝長,分枝數約 10 ~ 15 枝,莖呈淺綠色,葉呈倒卵形,始花期約為發芽後 35 ~ 40 天,花為黃色,果腰細長,多具三室,籽粒淡紅,種皮厚,生育日數為 165 ~170 天,具有耐旱、耐鹼及耐風特性,適合澎湖地區栽培。

優點:(一)莢果及籽粒均大於澎湖二號,適合鮮食及加工用。(二)平均公頃莢果及籽粒產量為 1660 及 1118 公斤,較澎湖二號增產 13.7% 及 20.6% 。(三)平均剝實率 66.5%,較澎湖二號增加 4.5% 。(四)平均百粒重 49.9 公克,較澎湖二號增加 2.5 公克。(五)籽粒油分含量 45.45%,較澎湖二號增加 3.28% 。(六)植株簇葉病罹病率 5.4%,較澎湖二號降低 1.3% 。(七)種子休眠期 8週,較澎湖二號縮短 2 週。(八)生育日數較澎湖二號提早 15 ~ 20 天。 缺點:(一)籽粒蛋白質含量較澎湖二號稍低。(二)不適合目前推廣之聯合收穫機採收。

 

落花生新品種澎湖三號栽培法試驗

 

(一)澎湖三號栽植行株距以 50× 15 公分的公頃莢果產量 1,906 公斤最佳,較對照 50× 20 公分處理 1,694 公斤增產 12.5%,其次為 40× 20 公分處理增產 11.9%,其餘各處理均較對照處理減產 0.5~ 9.9% 。顯示澎湖三號種植行株距以 50× 15 公分最佳。

(二)澎湖三號氮肥(N)施用量以每公頃 60 公斤之公頃莢果產量 1,697 公斤最佳,較對照 30 公斤處理 1,499 公斤增產 13.2%,呈顯著性差異。磷肥(P2O5)施用量以每公頃 100 公斤之公頃莢果產量 1,734 公斤最佳,較對照 50公斤處理 1,499 公斤增產 15.7%,呈顯著性差異。鉀肥(K2O)施用量以每公頃 100 公斤之公頃莢果產量 1,591 公斤最佳,較對照 50 公斤處理 1,499 公斤增產 6.1%,但未呈顯著性差異。顯示澎湖三號每公頃化學肥料(N-P2O5-K2O)施用量以 60-100-50公斤最佳。

(三)澎湖三號作畦栽培的公頃莢果及籽粒產量分別為 1,635 及 1,153 公斤,較對照平畦栽培 1,429 及 983 公斤增產 14.4% 及 16.9%,達顯著性差異。顯示澎湖三號在設有防風之農田可採作畦栽培,並利於田間排水,而無防風之農田仍採平畦栽培較佳,因為春作生育初期(3 ~ 4 月)易遭鹽風危害。

 

澎湖地區落花生品種選育

 

本試驗目的在篩選適合澎湖地區鹼性土壤種植之耐風、耐旱、產量高及品質佳之落花生優良品種,並期改進澎湖 3 號晚熟及不適合機械收穫等缺點。因此澎湖分場自民國 82 年起陸續由澎湖本島之落花生田或栽培農家中,共收集 29 個地方品系(種)進行純化選種,經 83 年株行試驗選出 9 個新品系,以澎湖 3 號及台南 11 號為對照品種,於 84 年進行第一年品系產量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公頃莢果產量以 PHS82-1 品系之 3877 公斤最佳,較澎湖 3 號(CK1)之 2,783 公斤增產 39.3%,較台南 11 號(CK2)之 2,591 公斤增產 49.6%,其次為 PHS82-2 品系之 3,071 公斤,較澎湖 3 號(CK1)增產 10.3%,較台南 11 號(CK2)增產 18.5% 。百粒重以 PHS82-1 品系之 60.7 公克最佳,較澎湖 3 號(CK1)之 51.5 公克增加 9.2 公克,較台南 11 號(CK2)之 52.5 公克增加 8.2 公克,其次為 PHS82-6 品系之 51.5 公克,與澎湖 3 號(CK1)相同,較台南 11 號(CK2)減少 1.0 公克。剝實率以 PHS82-9 品系之 69.6% 最佳,較澎湖 3 號(CK1)之67.2% 增加 2.4%,較台南 11 號(CK2)之 64.0% 增加 5.6%,其次為 PHS82-6 品系之 67.7%,較澎湖 3 號(CK1)增加 0.5%,較台南 11 號(CK2)增加 3.7% 。此 9 個品系將於86 年度進行第二年品系產量比較試驗。

 

長期施用堆肥對澎湖地區旱田生產力之影響

 

本試驗針對澎湖地區有機質含量偏低之中鹼性土壤,探討每公頃施用豬糞堆肥 5、10、15、20、25 公噸等 5 處理,以化學區為對照,對甘藷塊根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試驗初步結果,以每公頃施用堆肥 5 公噸處理的公頃塊根總產量 13,318 公斤較對照化學區 12,616 公斤增產 5.6% 最佳,但未呈顯著,其餘各處理均較對照化學區減產 3.9~ 15.4% 。公頃合格塊根產量仍以每公頃施用 5 公噸豬糞堆肥處理之 11,909 公斤較對照化學區 11,225 公斤增產 6.1% 最佳,但未呈顯著,其餘各處理均較對照化學區減產 3.6~ 15.9% 。簇葉病罹病率、螟蛾危害率及蟻象危害率均以 25 公噸處理之 4.26%、34.4% 及 37.1% 最高,且有隨豬糞堆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

 

不同耕作制度及冬季綠肥對澎湖雜糧作物生育及產量之影響

 

本試驗目的在澎湖地區中鹼性土壤下,探討二年制旱田輪作制度,並配合冬季休耕期種植綠肥,期選出適合澎湖地區之合理旱作物及最高效益之二年輪作制度,以改善土壤肥力及減少作物病蟲害,並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其五種不同耕作制度為 A. 第一年春作毛豆-夏作甜玉米-休耕-第二年春作甘藷-休耕 B. 第一年春作毛豆-夏作甜玉米-裡作綠肥-第二年春作甘藷-休耕 C. 第一年春作毛豆-夏作甜玉米-裡作綠肥-第二年春作甘藷-裡作綠肥 D. 第一年春作落花生-裡作綠肥-第二年春作甘藷-裡作綠肥 E. 第一年春作甘藷-裡作綠肥-第二年春作甘藷-裡作綠肥。經 83 ~ 84 年試驗結果,在二年制耕作制度中,生產效益方面以 C 處理的每公頃純收益 167,074 元最佳,其次為 B 處理 165,931 元及 A 處理 165,824 元,最差為 D 處理 117,456 元及 E 處理 100,288 元。顯示澎湖地區以「春作毛豆-夏作甜玉米」與「春作甘藷」相互輪作,形成二年制輪作制度,較傳統的「落花生」及「甘藷」輪作或連作的純收益增加 41.2% 以上,但需注意的是夏作甜玉米生育期間正值颱風盛期,風險較大,若遇颱風則損失程度較落花生及甘藷嚴重。輪作區甘藷公頃塊根總產量平均為 16,086 公斤,較連作區甘藷(E 處理)12,044 公斤顯著增產33.5%,其中輪作區以 D 處理增產 39.7% 最佳,其次為 C 處理增產 37.0% 及 B 處理增產 33.1%,最差為 A 處理增產 24.4% 。另外利用冬季農田休耕期種植油菜綠肥,對後作輪作區甘藷塊根總產量可增產 8.6%,但對連作區甘藷並無增加的趨勢。

 

澎湖耕地防風林栽植管理模式之建立及示範推廣

 

(一)無葉檉柳冬季防風、防鹽效果觀察- 83~84 年連續二年在冬季鹽風季(10 月)下種植紅心尾甘藷,試驗結果檉柳防風林下甘藷公頃塊根總產量 7,800 公斤,較 50% 防風網下塊根總產量 7,250 公斤增產 7.6%,顯示檉柳防風林對甘藷防風、防鹽效果較 50% 防風網佳,防風範圍約為林高 3~5 倍,另外在距防風林 1~2 公尺內的甘藷莖葉有黃化現象,其塊根產量較全區減少 9.0%,顯示檉柳與作物之間有競爭作用,其影響因子為何,有待繼續觀察。

(二)耕地防風林栽植管理模式之建立-澎湖鹽風強烈,規劃耕地防風林以採多層林單行密植方式種植,矮化綠籬式管理。田間每隔 15~20 公尺種植一行檉柳防風林帶,株距 0.8 公尺,林帶排列方向呈東西橫列,即與冬季鹽風之主風向呈垂直或斜交現象,2~ 3 年後即可形成一條林高約 1.5~ 2.5 公尺,林寬約 2.0~ 2.5 公尺的防風林帶,為避免颱風對防風林的破壞,宜於每年 3~ 4 月將林帶進行矮化修剪成綠籬,林高為 1.5~ 2.0 公尺,林寬 2.0 公尺,以減少颱風危害,並可美化田園景觀。

(三)耕地農林混植之示範及推廣- 85 年 3 月至 7 月在湖西鄉及白沙鄉農田種植檉柳防風林面積計有 5 公頃,種植長度約為 3,500 公尺,共計栽植檉柳苗木約 4,800 棵。 85 年 5 月 24 日於澎湖分場召開農林混植示範觀摩會,實際至田間參觀檉柳防風林對春作雜糧作物生產的防風及防鹽效果,參加農民計有 90 人,有 8 戶農民申請耕地檉柳防風林種植。

 

澎湖嘉寶瓜品種改良

 

嘉寶瓜是臺灣光復初期常用西瓜品種之一,果型長橢,兩端稍尖,皮色淡綠散佈深綠色條紋,肉色橙黃,皮薄易破,種子大且多,具特殊風味。目前全省僅澎湖縣作經濟栽培,受本地消費者與觀光客喜愛,農民收益頗高,已蔚為本地農特產品之一。本場澎湖分場針對此品種皮薄易破,不耐運輸,種子大等缺點,進行雜交育種工作,先後從自然雜交嘉寶瓜後代選穫 50 個優良自交系。由資料顯示,種子大小具有遺傳性,而種子數量則受授粉行為之影響。在 50 個自交系中,種子屬小粒者(百粒重 5 公克以下)之品系有高選 24 號等 24 個品系,其餘均屬大粒種子品系 (百粒重 10 公克以上)。其中果皮薄者(0.5 公分以下)有高選 5 號等 10 個品系,中等者(0.9 公分以下)有高選 1號等 32 個品系,厚者(1.0 公分以上)有高選 7 號等 8 個品系。而 11 個具黃色果皮品系,均屬小種子品系。以上材料其中 24 個自交系,經 85 年夏作品系比較試驗結果得知,公頃產量超過 20 噸者有六個品系,依次是高選 13 號為 24.4 噸,高選 3號為 23.5 噸,高選 17 號為 22.9 噸,高選 7 號為 21.8 噸,高選 8 號為 21.4 噸,高選 9 號為 21.3 噸,對照品種分別為 17.9 噸(瓦硐品種)及 20.1 噸(岐頭品種) 。果實中心糖度超過 11°Brix 者有五個品系,依序是高選 17 號為 11.8° Brix,高選 14 號為 11.4° Brix,高選 15 號為 11.1° Brix,高選 12 號為 11.0° Brix,高選 24 號為 11.0° Brix,對照品種分別為 10.7° Brix(瓦硐品種)及 9.4° Brix(岐頭品種)。高選 17 號等六個優良品系將於 86 年春作開始進行地方試作。以上 50 品系除將作為培育雜交品種之親本外,亦可依農民需要,直接適時釋出,供澎湖農民使用。

不同前作物對後作洋香瓜生長及其品質之影響

 

洋香瓜連作障礙非常明顯,影響收益甚巨。故本試驗主要目地是在洋香瓜之連作田裏,尋找適當的輪作模式,作為推廣之依據。 85 年春作之前作物分別為大蒜、洋蔥、珠蔥及青蔥等四種作物,以換新土與連作土為對照,在四分之三型玻璃溫室內進行試驗。由資料得知,結果節位以上之葉面積以新土處理者為最大(平均 7,289.8 ㎝2),依序是珠蔥為 7,261.8 ㎝2,大蒜為6,895.0 ㎝2,青蔥為 6,263.6 ㎝2,洋蔥為 5,534.2 ㎝2,以連作土處理者,其葉面積 5,380.2 ㎝2 為最小。平均果重以珠蔥處理者為最大(1,579.9 公克),依序是青蔥 1,575.0 公克,新土為 1,510.4公克,大蒜為 1,463.8 公克,洋蔥與連作土處理者其果重相似,分別是 1,246.9 公克及 1,266.4 公克為最小。果實糖度則以新土處理 13.2° Brix 為最高,依序是珠蔥 12.4° Brix,大蒜為 11.3° Brix,青蔥為 10.8° Brix,洋蔥為 10.5° Brix,以連作土處理者的糖度 10.3° Brix 最低。

 

澎湖環境綠美化工作

 

自荷蘭與國內引進長壽花 12 個品種,在澎湖進行適應性試作,期選出適宜之品種。資料顯示,長壽花是絕對短日花卉作物,一經接受短日刺激之後,雖施以長日處理,但對花期之控制依然無效果。其耐旱性強,栽培繁殖容易,花期長達二個月,除可供年節(農曆年)盆花上市應景外,亦可供花壇美化環境佈置用,花色鮮豔,喜氣洋洋。黃花品種以‘ Gede ’為優,紅花品種以‘ Red Singapore ’及‘ Tenorio’為佳,桃紅品種以‘ Timor ’最優。另自臺灣本島各地與澎湖本地蒐集馬齒莧及松葉牡丹,進行品種適應性篩選與綠美化佈置,資料顯示,馬齒莧 (或松葉牡丹)耐旱性極強,生長容易,栽培管理粗放,覆地性佳,葉形與花色變化多端,夏季花朵盛開,花色鮮豔,花期很長,冬季亦有三個品種可開花,在澎湖地區是極適合的綠美化材料之一,夏季觀光季節,可供佈置公路兩旁或特定據點綠美化之用,冬季則可選擇佈置於較避風之庭院,以改善單調之景觀。

 

防風體對鹽份及微氣候之影響

 

澎湖群島由於受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影響,冬季通過的氣流,年平均風速達 6.2m/s,冬季季風最高風速達 27m/s,全年暴風(風速達 10m/s)日數達 130 天,強勁北風又將海浪鹽沫吹向陸地,阻礙植物生長,不僅影響作物生理上之運作,更有助於病原菌的侵入,使作物生長、產量與品質受到直接及間接的損失。

本試驗探討澎湖現有的防風體在東北季風時期對鹽風之防護效果,與背風面之風速與鹽份之分佈情形,及對甘藷生育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檉柳及蘆竹等多層防風體之防鹽、防風效果優於單層防風體,六種單層防風體中減低 50% 之有效防風距離以蘆竹之 9m 為最遠,其次為茅網及木麻黃之 7.5m,狼尾草為 6m,茅網防風體為 4.5m,最低為咾咕石牆之 3m 。降低背風面 50% 鹽份含量之有效距離,以蘆竹、狼尾草及木麻黃之 6m 為最長,其次為茅網及防風其次為茅網及防風網的 4.5m,最差為咾咕石牆 3m 最短,防風林防護距離為可動性,隨著風速而改變,風速高時,其防護距離短,反之則長。防風林之透風率是影響渦旋風形成之主因,透風率高之防風林如防風網、木麻黃較不易形成,透風率低之咾咕石則易形成。甘藷存活、葉片數和單株鮮重皆與鹽份含量及風速成負相關,與溫度及濕度成正相關。

 

農水產廢棄物堆肥化之開發及應用

 

(II)瓜類育苗介質之研製及其理化性質

近年來,傳統種苗生產事業,已因勞力缺乏及工資上漲,面臨急需轉型,以自動化為主的專業生產方式,日益增加。自動化作業的特色,是材料規格化,操作運輸方便,植株成活率提高,成本降低,市場競爭力增加。因此,種苗業者對介質品質的要求,將愈趨嚴格。

台灣目前市售介質,大多自國外進口,成本較高,造成使用者成本的負擔。因此,本土性介質的開發,刻不客緩。目前國內有釵h有機廢棄物,如菇類堆肥、樹皮、木屑、稻殼、蔗渣、花生殼等,若能善加利用,就地取材,研製成優良介質,不僅可降低成本,增加產業競爭力,而且對環境保護有莫大助益。

農水產廢棄物之利用,最佳的方式是製成堆肥再施入農地,或者進一步將堆肥調製成育苗介質。

本研究以調製育苗介質為主要目的,並探討介質的理化性質。先將農水產廢棄物製成堆肥;隨後,將各堆肥調製成不同粒徑大小,並與泥炭苔混合成育苗介質;最後進行介質混合比例、介質粒徑大小、介質施肥效果、及介質接種有益微生物等各項試驗,並調查瓜類幼苗生育情形。試驗結果顯示,堆肥配方愈簡單育苗效果愈佳,以鮮蝦殼及細花生殼為材料,經堆肥化處理,即可調製成優良介質。調製介質的粒徑大小,顯著影響介質品質,尤其充氣孔隙度,及有效含水量;在濕潤狀態下,介質粒徑 3~2mm、2~0.6mm、0.6~0.25mm、0.25~0.1mm、及 <0.1mm ,其充氣孔隙度分別為 67%、40%、28%、12%、4%,有效含水量為 13%、28%、44%、56%、61% 。由瓜類生長反應,經迴歸分析,顯示適當的粒徑大小為 2.0~0.1mm,在濕潤狀態下,其氣相(充氣孔隙度)為 17%、液相 55%、有效含水量 42%、總體密度為 0.21g/ml、真比重為 0.74g/ml、pH 值中等,可符合理想介質的標準。調製介質的化學性質,以 EC 值較為重要,堆肥 EC 值介於 4~11ms/cm 之間,以泥炭苔混合調降至 1.58ms/cm 後,幼苗生育最佳,而作物間耐鹽性,洋香瓜>稜角絲瓜>嘉寶西瓜;對施肥反應,純泥炭苔有明顯施肥反應,而調製介質幾乎沒有反應,不宜再增施化學肥料。此外,調製介質具有生物性質,適合於接種有益微生物,明顯促進苗株生長,效果比純泥炭苔介質為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