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毛豆品種及栽培環境
[專題報導]
文.圖/周國隆
一、品種改良
台灣毛豆早期採收鮮莢剝豆仁供應蔬菜市場,以大豆品種「十石」為主要栽培品種,民國58至59年間應日本毛豆市場之需求,引進日本毛豆9個品種試種,選出「三河島」與「華嚴」兩品種推廣種植,隨後引進「鶴之子」及「綠光」等品種,供加工成為冷凍毛豆外銷用。由於毛豆產業發展快速,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72年開始從事毛豆品種改良工作,先後育成高雄選1號及高雄2號、3號、5號、6號、7號及8號等7個優良品種。其中毛豆「綠蜜-高雄6號」、「黑蜜丹波-高雄7號」及「冬蜜-高雄8號」等3個品種,是為因應台灣加入WTO,保護毛豆新品種智慧財產權,乃在民國91年至92年間陸續命名推出,並取得15年權利登記,目前已權利移轉供產業界應用。目前亦積極加強芋香毛豆育種,開發如香姬茶豆、黑五葉黑豆等具有芋香味,且種皮呈黃色或綠色品種,以提昇台灣毛豆在國際市場競爭力。
二、栽培環境
毛豆對栽培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如緯度不同、光週期、溫度明顯的改變、生育期間雨量的分佈及種植土壤的理化性等均會影響大豆之產量表現。
(一)溫度
毛豆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30~35℃。在此條件下若水分適宜則3~5天即出土,若在15℃以下,萌芽出土的時間明顯延遲。根部生長最適溫度為22~27℃,此溫度下地上部乾物質累積最佳,若低於12℃以下,或高於37℃以上,生長受阻礙。植株生長及開花期最適溫度為25~30℃,溫度若高於38℃,生長速率降低,低於15℃則開花延遲、授粉不良、落花多、結莢率低、豆莢形態不正常、籽粒充實不良。
(二)日照
毛豆為短日性作物,除少數品種對日照長短不敏感外,大部分品種多少有敏感性。即在晚春播種時,營養生長旺盛,呈現開花後莢果充實不良,為確保產量應選擇對日照鈍感之品種。因此在不同緯度或季節栽培時,必須視當地的日照長短,選擇適合品種栽培。
(三)水分
水分為作物生長的必需條件,適當的雨量可提供大豆生長所需的水分,然雨水過多或下雨時期不恰當,反而造成產量損失。大豆發芽時必須吸水50%才能發芽,土壤水分過多則發芽不良。大豆在秋作播種時,若遇連續下雨淹水,會造成種子腐爛或子葉不出土,故發芽率降低。以毛豆生育期而言,在營養生長初期、中期及莢果充實期需要適量水分,而開花期及豆莢開始黃熟至採收則宜乾燥,水分不必過多,可減少落花、落莢及保持種子品質,有利採收工作進行。
(四)土壤
毛豆對土壤選擇不嚴,一般砂質壤土或壤土,pH值在6.0~7.5均能生長良好,但以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pH值在6.5~7.0,排水良好最適合。砂礫地保水及保肥力均差,而重黏土排水不良,此兩種土壤質地均不宜種植大豆,尤其是毛豆。
毛豆「綠蜜-高雄6號」豆莢及種子
「黑蜜丹波-高雄7號」豆莢及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