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Menu
自113年1月1日
訪客人次:1137755
當月瀏覽人次:661616
累計瀏覽人次:14155351
:::

研究彙報第 七 卷第一期

首頁 > 出版刊物 >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 研究彙報第 七 卷第一期 > 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數對蔓性菜豆產量、品質及生產效益之影響

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數對蔓性菜豆產量、品質及生產效益之影響

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數對蔓性菜豆產量、品質及生產效益之影響

陳東鐘 戴順發1

摘要

  高屏地區為本省蔓性菜豆主要產區之一,分春、秋兩作栽培。春作因病蟲嚴 重危害,且採收後期適逢高溫,因而產量較低。農民慣用二支或四支交叉竹架及 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等三種支架方式予以栽培,每穴種植株數約4株,支架材料 桂竹之取得日益缺乏及昂貴,且成本高又費工,管理及採收亦頗不便。有鑒於單 網錏管直立架耐用且穩固,其資材瓜網及錏管取得較易,不同期作栽培之每穴最 適留株數亦未探討,乃以台中一號為材料,三種慣行支架方式及單網錏管直立架 等4種支架為主區,每穴留1、4、8、12、16及20株為副區,於82年秋作及83年春 作進行試驗,探討兩因子對蔓性菜豆產量、品質及生產效益之影響,結果摘要如 下:

  秋作無論產量、合格莢率或莢長均較春作為優。供試4種支架方式中,單網 錏管直立架每穴留4株以上時,均比其他3種慣行支架栽培方式高產,且隨種植密 度之增加,產量遞增;春及秋作每穴留20株之公頃產量可達4.25及13.97公頓, 分別較慣行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留4株處理增產28.0及86.6%。秋作合格莢率亦以 單網錏管直立架較高,莢長則春、秋兩作均以單網錏管直立架較其他3種支架方 式為長,至於其他性狀,包括嫩莢色澤、病蟲害、期作及處理間等均無顯著差異 。生產效益方面,除秋作以單網錏管直立架,每穴種植16及20株處理可分別獲純 收益每公頃10.4及12.8仟元外,秋作其他處理及春作所有處理之生產成本均高於 產值。

  由試驗結果可知,高屏地區栽培蔓性菜豆宜於秋作種植,其產量及品質顯著 優於春作。春作生產無論以何種支架方式及種植密度均無利可圖,而秋作以單網 錏管直立架每穴種植16株~20株,可有些陳禮Q。

關鍵語:菜豆,支架,密度,產量,品質,生產效益。

前言

  高屏地區為台灣重要的豆類蔬菜產地,其中蔓性菜豆栽培面積為1,392公頃 (1),約佔台灣地區總生產面積64%。蔓性菜豆適合於春及秋季栽培,因不耐熱 (3),4~8月間種植者,結莢率與莢果品質都不佳,導致本區播種期集中於每年9 月至翌年3月等月份。春作因銹病及蟲害發生嚴重以及生育後期之高溫,採收期 短僅20天左右;秋作採收期較長,約40天,產量高,品質亦優。故是否可藉由每 穴種植株數之增多,以提昇春作之產量與品質,以及尋求秋作每穴最適留株數, 均值得加以探討。

  栽培蔓性菜豆需豎立支架,目前農民慣用直徑約3公分之桂竹,立二支或四 支交叉支架,或用直徑約6公分桂竹立繫橫尼龍繩二支交叉支架等3種支架方式栽 培。所用資材桂竹之取得日益缺乏且昂貴,成本高,立支架又費工,管理及採收 亦頗不便。為解決此問題,本場研發穩固、耐用之單網錏管直立式支架,因瓜網 及錏管之取得較易,管理及採收亦較為方便,在蔓性豆類蔬菜栽培上極具發展潛 力。

  為比較單網錏管直立架與慣行三種支架方式在不同期作對蔓性菜豆生產上之 優劣,並探討其與每穴留株數等兩因子對產量、品質及生產效益之影響,本試驗 以上述4種支架方式及每穴6種不同留株數供試,期尋出最佳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 數,供農民生產改進之參考。

材料與方法

  以台中一號為供試品種,於82年秋作及83年春作於旗南分場進行試驗。試地 土質為砂質壤土,採裂區設計,三重複,以不同支架方式為主區,每穴不同留株 數為副區,副區內每處理種植兩畦,畦長5公尺,單行植,行距100公分,穴距30 公分,小區面積10平方公尺。支架方式分單網錏管直立架、二支交叉竹架、四支 交叉竹架及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等4種,每穴留株數則分留1株、4株、8株、12株 、16株及20株等6種處理。其他栽培管理,悉按慣行方式為之。4種支架之豎立方 法詳述如下(圖1):

一、單網錏管直立架:每畦中央間隔5公尺插立長2.2公尺之6分錏管(地面部份留 180公分),錏管兩端及中間鑽直徑2分孔,插立時橫向力求平行(便於架設橫向錏 管),頂端則橫置相同規格錏管,並各用2分螺絲固定,再以8尺尼龍瓜網上下各 穿尼龍繩展開成單網,紮綁於所立錏管支架上。又為求瓜網不因菜豆植株攀爬其 上而下墜,兩錏管間等距插立2支直徑約3公分,高180公分之小桂竹,以塑膠繩 紮綁固定。

二、二支交叉竹架:每穴插立直徑約3公分,長約2公尺之小桂竹,以二行為一組 ,取平行穴支柱,1對1於高130公分處交叉綁紮,各交叉處再以相同桂竹橫置綁 紮聯結整排支柱。為求穩固兩行間之畦溝,每隔5公尺再插立直徑約6公分,長約 180公分之中桂竹,於小桂竹交叉處綁緊固定。

三、四支交叉竹架:除二行一組中每行平行穴各取2支柱,共4支柱綁成一束外, 其他架設與二支交叉竹架相同。

四、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以二行為一組,每間隔5公尺,取平行穴插立直徑約6 公分,長180公分桂竹,1對1於高130公分處交叉紮綁。再為求穩固於兩行間之畦 溝再立1支相同桂竹,交叉處紮綁固定。支架兩邊每隔30公分高,各以1條尼龍繩 沿豆畦縱向聯結整排支架,每條繩與支架相接處則以塑膠繩紮綁固定。

A:單網錏管直立架

B:二支交叉竹架

C:四支交叉竹架

D: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

A:erect metallic tube staking with single net.

B:crosssed bamboo staking with two legs.

C:crosssed bamboo staking with four legs.

D:crosssed bamboo staking with two legs and transverse ropes.

 

 

  本試驗秋作於82年10月12日播種,12月18日開始每隔3天採收嫩莢一次,至 83年1月20日止,共採收12次;春作於83年1月20日播種,3月17日開始每隔2天採 收一次,至4月9日止,共採收12次。調查項目及方法如下:

一、嫩莢產量:於每次採收時,調查每處理小區產量,累計各期作總產量後,換 算為公頃產量。

二、嫩莢合格率:各期作於採收初(第2次)、中(第7次)及後期 (第12次),由採 下之嫩莢中每處理取樣1公斤,調查合格莢率,再將三次所得數據予以平均。

        合格莢數

嫩莢合格率(%)=─────×100

        總調查莢數

合格莢之標準為嫩莢長7公分以上,飽滿度80%以下,種子尚小,不使莢面凸起 ,纖維未老化之正常豆莢。畸形、病蟲危害及飽滿度80%以上之豆莢為不合格莢。

三、嫩莢病(蟲)害率:取樣調查時間、數量及數據平均方法同合格莢率

          病(蟲)害莢數

嫩莢病(蟲)害率(%)=──────×100

          總調查莢數

四、莢長、莢寬及莢重:取樣調查時間及數據平均方法同合格莢率,調查時由合 格莢中逢機取樣20莢,測其莢長、莢寬及莢重。

五、嫩莢色澤:取樣調查時間及數據平均方法同合格莢率,每次均由調查莢長、 莢寬及莢重之材料中取5個豆莢,切取中間一段,長約3公分,置於色差計 (JUKI-JP7110F)上,測定L、a及b值。

上述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並估算各供試處理之生產成本及效益。

結果與討論

一、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嫩莢產量之影響

  由變方分析之結果(表1)得知,無論春或秋作,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數兩因 子對嫩莢產量之影響極大,且兩因子間之交感作用亦極顯著,顯示不同支架間嫩 莢產量之密度反應並不一致。比較兩因子各層級不同組合處理間之嫩莢產量(表 2),以4種不同支架方式栽培蔓性菜豆,每穴留4株以上時,單網錏管直立架之 產量均比三種慣行法為高,而慣行法中以二支交叉竹架產量較高,四支交叉竹架 次之,

表 1. 蔓性菜豆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處理之變方分析表(82年秋作及83年春作 )

Table 1.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 of the different staking types and plant numbers per hole in pole bean (autumn crop 1993 and spring crop 1994).

 

 

   

 

 

 

 

嫩莢色澤

變因

產量

合格莢率

嫩莢病害率

蟲害率

莢長

莢寬

莢重

L

a

b

主區支架方式

**

**

ns

ns

**

ns

ns

ns

ns

ns

 

(**)

(ns)

(ns)

(ns)

(**)

(ns)

(ns)

(ns)

(ns)

(ns)

副區每穴留株數

**

*

ns

ns

**

ns

ns

ns

ns

ns

 

(**)

(ns)

(ns)

(ns)

(**)

(ns)

(ns)

(ns)

(ns)

(ns)

支架方式×

**

ns

ns

ns

**

ns

ns

ns

ns

ns

每穴留株數

(**)

(ns)

(ns)

(ns)

(**)

(ns)

(ns)

(ns)

(ns)

(ns)

ns, *, **分別表示未達5%顯著差異水準,達5%及1%顯著差異水準。

82年秋作;括弧內為83年春作。

 

表 2. 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蔓性菜豆嫩莢產量之影響

Table 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and plant numbers per hole on tender pod yield in pole bean.

(公頓/公頃)

處理

 

 

 

 

LSD(5%)

 
 

82年秋作

83年春作

82年秋作

83年春作

82年秋作

83年春作

82年秋作

83年春作

82年秋作

83年春作

1

3.34

2.71

3.93

2.38

2.95

2.48

2.77

2.29

2.42

0.51

 

(44.6)

(81.5)

(52.4)

(71.7)

(39.4)

(74.8)

(37.0)

(69.1)

 

 

2

7.818

3.82

7.49

3.32

5.87

3.23

4.56

3.23

 

 

 

(104.3)

(115.0)

(100.0)

(100.0)

(78.4)

(97.4)

(60.8)

(97.4)

 

 

3

8.32

3.89

8.68

3.58

7.82

3.67

6.42

3.35

 

 

 

(111.1)

(119.8)

(115.9)

(107.7)

(104.4)

(110.6)

(85.7)

(100.8)

 

 

4

11.29

4.11

10.46

3.70

7.89

3.67

7.16

3.60

 

 

 

(150.7)

(123.3)

(139.7)

(111.3)

(105.4)

(110.6)

(95.6)

(108.3)

 

 

5

13.36

4.24

10.58

3.79

8.45

3.70

7.92

3.64

 

 

 

(178.4)

(127.6)

(141.3)

(114.1)

(112.9)

(115.6)

(105.8)

(109.5)

 

 

6

13.97

4.25

10.95

3.85

8.88

3.68

8.58

3.54

 

 

 

(186.6)

(128.0)

(146.3)

(115.9)

(118.6)

(110.7)

(114.5)

(106.5)

 

 

LSD(5%) 0.98 0.14

;A:單網錏管直立架;B:二支交叉竹架;C:四支交叉竹架;D: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

;1:每穴留1株;2:每穴留4株;3:每穴留8株;4:每穴留12株

;5:每穴留16株;6:每穴留20株

兩主區平均值在相同或不同副區處理下比較之最小顯著差異水準。

兩副區平均值在相同主區處理下比較之最小顯著差異水準。

括弧內之數字為各處理與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種植4株處理產量之比值。

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最差,且春及秋作均有相同之趨勢,但春作產量顯較秋作低。

  就高產之兩種支架方式而言,在農民每穴慣植4株之密度下,秋作產量分別 為7.81及7.49,春作產量分別為3.82及3.32公頓/公頃,春作產量僅達秋作的50 %左右。而藉種植密度之增加可發現,菜豆台中一號在高屏地區以單網錏管直立 架及二支交叉竹架栽培時,秋作之產量潛能分別可達13.97及10.95,春作分別可 達4.25及3.85公頓/公頃以上。

  若以慣行支架方式中表現較優之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留4株之產量為基準, 與其他處理進行比較,則單網錏管直立架每穴留4株以上,秋作可增產4.3~86.6 %,春作增產15.0~28.0%;二支及四支交叉竹架每穴留8株以上,秋作分別可 增產15.9~46.3%及4.4~18.6%;春作分別可增產7.7~15.9及10.6~15.6%; 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秋作每穴留16株以上,可增產5.8~14.5%,春作每穴留8株 以上時,可增產0.8~9.5%。

  由不同支架栽培之密度反應可知,秋作4種不同支架栽培均隨每穴留株數之 增加而提昇其產量,顯示每穴植20株可能仍不為達最高產量之密度,但單網錏管 直立架、四支交叉竹架及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留16株以上,二支交叉竹架每 穴留12株以上時,增產之效果即不顯著;春作單網錏管直立架及繫橫繩二支交叉 竹架每穴留12株以上,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留16株以上,四支交叉竹架每穴留8株 以上時,增產效果亦不顯著,且四支交叉竹架與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留20株 處理之產量已較留16株之處理為低,顯示春作每穴留16株左右,為此兩種支架方 式栽培達最高產量之種植密度。

二、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嫩莢合格率之影響

  由變方分析之結果(表1)得知,秋作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數對嫩莢合格率具 有顯著之影響,但兩因子間無交感作用;春作則主效應及交感作用均不顯著。比 較秋作不同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數處理之嫩莢合格率(表3)則發現,4種支架方 式之平均合格莢率以單網錏管直立架最高,為86.4%,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最低 ,僅76.8%,其他兩種支架方式居中,但均達80%以上;春作嫩莢合格率較秋作 低,各處理平均值在63.1~71.2%之間。

 

表 3. 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蔓性菜豆嫩莢合格率(%)之影響

Table 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aking types and plant numbers per hole on rate of qualified tender pod in pole bean.

處理

 

82年秋作

 

 

83年春作

 

 

A

平均

平均

1

81.3

74.7

78.0

72.7

76.6

66.7

71.6

65.7

61.1

66.3

2

86.2

79.7

78.3

71.5

78.9

66.7

72.3

67.2

60.9

66.8

3

85.3

84.9

85.0

73.0

82.0

68.3

67.7

66.3

61.4

65.9

4

87.5

85.9

83.7

70.9

81.7

71.0

74.0

68.5

63.1

69.2

5

89.5

83.1

84.4

71.4

82.1

67.7

71.0

65.8

65.1

67.4

6

88.7

82.2

86.4

71.3

82.1

65.2

70.7

66.8

66.8

67.4

平均

86.4

81.7

82.6

71.8

67.6

 

71.2

66.7

63.1

 

LSD(5%)

1.6

 

 

 

 

 

 

 

 

 

 

3.2

 

 

 

 

 

 

 

 

,如表2。

4個不同支架處理平均值間兩兩比較之最小顯著差異水準。

6個不同每穴留株數處理平均值間兩兩比較之最小顯著差異水準。

 

三、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嫩莢性狀之影響

  由變方分析之結果(表1)得知,無論春或秋作,支架方式及每穴留株數兩因 子對莢長之影響極大,且兩因子間之交感作用亦極顯著,顯示不同支架間莢長之 密度反應並不一致,但莢寬及莢重兩嫩莢性狀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比較兩因子 各層級不同組合處理間之嫩莢性狀(表4、5)則發現,以單網錏管直立架栽培較其 他3種慣行支架方式生產之嫩莢為長,每穴植16及20株時,秋作莢長分別為17.2 及18.6公分,春作分別為15.7及16.7公分,供試之4種支架方式,均隨密度之增 加而增長,春作及秋作均有相同之趨勢,但春作莢長較秋作短;莢寬及莢重則無 論春或秋作,各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

 

表 4. 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蔓性菜豆嫩莢性狀之影響(82年秋作)

Table 4.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aking types and plant numbers per hole on tender pod characteristics in pole bean (autumn crop, 1993).

LSD(5%) 0.8

處理

 

莢長(公分)

 

LSD

 

莢寬(公分)

 

 

莢重(公克)

 

 

A

(5%)

1

14.8

14.6

14.2

14.1

2.0

0.9

0.9

0.9

0.9

8.2

8.1

7.9

7.8

2

17.0

16.2

16.6

15.8

 

0.9

0.9

0.9

0.9

9.4

9.3

8.8

8.4

3

17.1

16.2

15.9

15.6

 

1.0

1.0

1.0

0.9

9.5

9.6

8.9

8.8

4

17.0

16.6

16.4

16.4

 

1.0

0.9

0.9

0.9

8.7

8.7

8.5

8.4

5

17.2

16.8

17.1

16.2

 

1.0

0.9

0.9

0.9

8.7

8.7

8.5

8.3

6

18.6

17.4

16.9

16.6

 

1.1

1.0

0.9

0.9

8.8

8.8

8.7

8.4

如表2。

 

表 5. 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蔓性菜豆嫩莢性狀之影響(83年春作)

Table 5.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aking types and plant numbers per hole on tender pod characteristics in pole bean (spring crop, 1994).

LSD(5%) 0.4

處理

 

莢長(公分)

 

LSD

 

莢寬(公分)

 

 

莢重(公克)

 

 

A

(5%)

1

15.5

14.8

13.8

12.7

1.5

1.0

0.9

0.9

0.8

7.3

6.1

5.6

5.6

2

15.6

15.4

15.5

14.4

 

0.9

0.9

0.9

0.9

7.3

6.3

6.9

6.8

3

15.2

15.2

15.9

15.1

 

0.9

0.9

0.9

0.9

7.5

6.7

7.3

7.1

4

15.4

15.1

16.0

15.9

 

1.0

1.0

1.0

1.0

7.7

6.7

7.2

7.7

5

15.7

15.6

16.3

15.8

 

1.0

1.0

0.9

1.0

7.5

6.9

6.9

7.8

6

16.7

15.8

16.7

16.9

 

1.0

1.0

1.1

0.9

8.0

7.3

7.3

7.9

,,,如表2。

 

四、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對嫩莢病蟲害率及嫩莢色澤之影響

  由變方分析之結果(表1)得知,無論春或秋作,兩因子之主效應及交感作用 均不顯著。秋作病、蟲害較春作輕,秋作各處理平均值病害率在 0~0.4%之間 ,蟲害率在1.7~8.9%之間;春作病害率在2.1~4.7%之間,蟲害率在5.1~8.6 %之間。嫩莢色澤方面,各處理間並無顯著之差異,秋作各處理L值在46.6~ 54.5之間,a 值在-10.9~-9.1之間,b 值在16.1~19.0之間;春作L值在50.8~ 57.8之間,a值在-10.4~-8.1之間,b值在12.2~18.2之間。

五、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之生產效益比較

  分析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處理之生產成本,產值及純收益(表6)得知,蔓 性菜豆之生產成本極高。慣行3種支架方式每穴留4株處理之生產成本秋作為 205.1~291.1千元/公頃,春作則為193.1~252.7 千元/公頃;單網錏管直立 架相同密度處理秋及春作之生產成本亦達256.5 及224.5 千元/公頃,僅略高於 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但低於二支及四支交叉竹架,其生產成本項目中雜草及病 蟲害防治所費工資較少,支架材料費因錏管耐用年限長,折算使用次數後,費用 比二支及四支交叉竹架低。各處理材料費及其他佔總生產成本48.4~63.5%,工 資則佔36.5~51.6%,成本均隨密度增加而提高,而產值除春作四支交叉竹架及 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留20株處理外,也隨密度之增加而提高。純收益除秋作 單網直立架每穴植16及20株處理可獲10.4及12.8千元/公頃外,秋作其他處理及 春作所有處理之生產成本均高於產值。

  晚秋至早春蔬菜為高屏地區之特色之一,因這段期間平均氣溫約為21.4℃, 比中北部高,適合各類蔬菜生產,品質及產量俱優,尤其是不耐寒之菜類如豇豆 、胡瓜、苦瓜等,在嚴冬不以設施保護仍可生產。菜豆台中1號在中部栽培之平 均公頃產量,春作為22.4公頓,而秋作為19.5公頓(2), 與高屏地區慣行二支交 叉竹架栽培,每穴種4株方式之產量比較,後者春及秋作分別為3.32及7.49公頓 /公頃,相差至為懸殊,即使以單網錏管直立架方式栽培,增加密度至每穴種植 20株,公頃產量也只有 4.25及13.97公頓,顯示菜豆台中1號有其特殊適應性, 也無法藉密度之增加,提昇產量至中部之生產水平。又中部與高屏地區春秋兩作 產量高低,恰呈相反結果,究其原因,可能係菜豆不耐熱,而高屏地區秋作氣溫 由高而低,開花結莢期間溫度已較涼,有利授粉、結莢及莢果之發育;春作則相 反,氣溫係由低而高,採收後期正逢高溫,不利菜豆生產。

  菜豆營養價值高,適宜小農栽培(4)。對於蔓性菜豆收益,因屬區域性小面 積栽培作物,試驗研究場所以往對本產業瞭解不多,若計算其生產效益,慣行之 二支交叉竹架,每穴留4株之栽培方式,每公頃收益秋作為-104,000元,春作為 -169,100元,均為虧本經營。但何以本產業仍年年在生產,因農民大部份土地為 自耕地,從事蔓性菜豆生產者大都是小面積栽培,生產成本中之地租及工資部份 均不計較,賺取自己工資而已,為本產業無法擴大生產主因。由本試驗知,秋作 採單網錏管直立架每穴留16株及20株每公頃有10.4及12.8千元純收益,為生產效 益最高之栽培模式,且其嫩莢合格率及莢長、寬、重量、色澤等表現均優良。單 網錏管直立架之支架材料為6分錏管 2.2公尺配合8尺尼龍瓜網,搭成高 180公分 單網架,因錏管較貴,但其使用年限較長,反而成本較低,且為工業產品取得較 易,可解決竹材日益缺貨且價格日趨上揚問題。由於支架耐用、穩固,且為直立 式架設,病蟲害、雜草防除施藥及採收作業上較為方便,有省工之優點,值得推 薦。繫橫繩二支交叉竹架其品質較其他3種支架差,雖其生產成本為4種支架栽培 方式中之最低者,但蔬菜生產重品質,仍不值推薦。

  在目前矮性菜豆嫩莢品質仍不為國內消費者所接受,而蔓性菜豆廣受國人喜 愛之環境中,為供應市場需求,蔓性菜豆產業仍須維持。但其生產成本偏高,在 慣行支架及播種密度下栽培,無法達到收支平衡益,為產業無法擴大主因。為求 產業穩定,推廣單網錏管直立架每穴留16株之栽培模式,配合政府輔導,將可提 高農民收益及種植意願。惟菜豆栽培機械化是時代趨勢,因此宜加強矮性菜豆之 研究,並開發適合國人口味之新品種,以求菜豆產業之發展。

表 6. 蔓性菜豆不同支架及每穴留株數處理之收益比較(82年秋作及83年春作)

Table 6. The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profit a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staking types plants numbers per hole in pole bean (autumn crop 1993 and spring crop 1994).

處理

 

 

82年秋作

 

 

83年春作

 

 

 

A

 

 

-千元/公頃-

1

產值

83.6

98.2

73.8

69.3

67.7

59.5

62.1

57.3

 

生產成本

215.2

253.6

244.6

183.5

210.1

239.7

240.4

179.3

 

純收益

-131.6

-155.4

-70.8

-114.2

-142.4

-180.2

-178.3

-122.0

2

產值

195.3

187.1

146.8

113.9

95.5

83.0

80.8

80.8

 

生產成本

256.5

291.1

276.4

205.1

224.5

252.1

252.7

193.1

 

純收益

-61.2

-104.0

-129.6

-91.2

-129.0

-169.1

-171.9

-112.3

3

產值

208.1

217.0

195.5

160.5

99.4

89.4

91.7

83.7

 

生產成本

267.8

309.1

301.3

229.1

232.2

267.7

263.8

201.2

 

純收益

-59.7

-92.1

-105.8

-68.6

-132.8

-178.3

-172.1

-117.5

4

產值

282.1

261.4

197.3

179.0

102.7

92.4

91.8

89.9

 

生產成本

299.7

333.4

309.8

243.8

242.0

272.2

271.9

211.7

 

純收益

-17.6

-72.0

-112.5

-64.8

-139.3

-179.8

-180.1

-121.8

5

產值

334.0

264.6

211.3

198.1

106.0

94.7

92.5

90.9

 

生產成本

323.6

341.5

322.3

257.9

250.3

280.3

279.4

221.2

 

純收益

10.4

-76.9

-111.0

-59.8

-144.3

-185.6

-186.9

-130.3

6

產值

349.4

273.8

222.0

214.4

106.2

96.2

91.9

88.4

 

生產成本

336.6

352.9

334.3

271.9

258.5

289.0

287.2

226.4

 

純收益

12.8

-79.1

-112.3

-57.5

-152.3

-192.8

-195.3

-138.0

,如表2。

產值=公頃產量(公斤)×25元/公斤。

純收益=產值-生產成本。

 

誌謝

  本研究承蒙行政院農委會經費補助,中興大學園藝系張武男教授詳予斧正潤 飾,以及試驗期間承本場黃秘書賢喜技術指導,吳志文先生、劉敏莉小姐協助資 料整理,謹致謝忱。

引用文獻

1.台灣省政府農林廳.1993.台灣農業年報.

2.古錦文.1989.菜豆抗銹病品種台中一號之育成.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2:13-25.

3.Kigel, J.,I. Konsens and M.Ofir. 1991. Branching, flowering and pod-set pattern in snap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a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Canadian J. plant Sci. 71(4): 1233-1242.

4.Silbernagel, M.J., W. Jansssen, J.H.C. Davis, G. Montes de Oka and G. Oka. 1991. Snap bean production in the tropics: implications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p.835-862. In A. V. Schoonhoven and O. Voysest (ed.) Common beans: reseasch for crop improvemen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