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月刊 第122期(96年11月號)
[產銷天地]有機農產品驗證說明研習會
[產銷天地]
文.圖/林永鴻
早期農業生產著重於作物產量的提昇,因此常仰賴農藥、化學肥料、殺草劑等化學合成物質的大量使用,雖然農作物產量明顯增加,卻同時使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甚至影響人體的健康,隨著生活水準日益提高,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需求,漸以追求其健康性與安全性為訴求,因此有機農業目前已成為農業生產熱門的課題及趨勢。所謂有機農業,乃使用水旱輪作、動植物殘渣、天然資材及天敵等方式來維持地力、提供作物養分或防治病、蟲、草害,台灣有機農業之發展始於1988年,至今已有19年的歷史,目前有機栽培農戶數約900戶,栽培總面積約1700公頃,主要作物為水稻、蔬菜、果樹、茶樹、雜糧作物等。
本場與屏東科技大學於10月11日聯合辦理「有機農產品驗證說明研習會」,主要針對有機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2007年1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內及進口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與良好農業規範(TGAP),以及驗證機構的規定及程式進行說明。國內有機農業雖然歷經多年的推廣,然而在過去執行時仍有釵h問題亟待克服,例如農戶生產面積狹小且零散致生產成本偏高且容易受鄰近農田污染、驗證機構因人情因素或各驗證機構間的差異造成標準不一、重點作物有機生產技術及資材使用之研發不完備、驗證人員農業專業能力不足及權威性不夠、標章管理不確實造成不肖商品充斥以及通路及市場管理機制不全造成市場區隔不佳等因素,造成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信心大打折扣,因此「有機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的通過,除了對生產管理及產銷履歷有所規範外,更加強了對認、驗證及安全管理上的規範,最後更制定了罰則以制約不肖業者的不良行徑,如此一來,才有辦法落實有機農業制度,也方能使消費者的權益更加獲得保障。
在有機農業的未來展望中,屏東科技大學王鐘和副教授指出,目前國內已訂定有100餘種重要經濟作物的「優良農業生產規範(TGAP)」,它提供了各項安全的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及安全用藥方法,是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中,確保品質及生產效率所必須遵循及依據的重要規範。未來除了應確實實施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外,因為有機栽培在生產技術上仍有釵h瓶頸,因此首先必須進行各項作物生產作業的標準化,另外,大規模集團化及多元化的栽培亦可避免污染及降低驗證成本,更進一步,國內有機市場的普及化及開拓有機農產品的國際通路都是未來的趨勢。
最後,在踴躍的發言與討論中,農民對於國內目前各項有機農業管理法的建立深表認同,未來除了應落實有機農產品的產銷履歷制度外,並應努力克服各項作物有機栽培技術之瓶頸,以使生產者及消費者都能夠雙贏。
黃場長說明有機農業的重要性
屏東科技大學王鐘和副教授說明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
參加研習農民相當踴躍
過度施用化學肥料易造成環境生態的破壞
市售之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