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月刊 第107期(95年8月號)
扁蒲老熟乾果之利用~瓠刻藝術
文.圖/劉敏莉
什麼是「瓠刻」?瓠就是蒲仔(或稱蒲瓜、葫蘆,中文學名為扁蒲)老熟後的果皮,加以乾燥處理後,可以在其果皮上繪圖或雕刻而成的具有觀賞及實用的藝術品,如糖果盒、花瓶、燈罩及水瓢等。因為蒲瓜的果型有很多種,有扁圓形、牛腿型、燈泡型及我們常見的葫蘆型等,讓「瓠刻」增加很多揮灑的空間。套一句鄉親說的話:「蒲仔真是一個好東西呀,嫩果時,拿來炒的食並煮湯,變成大果實,就做蒲仔乾,老熟時,就曬乾作雕刻畫圖,從小到老都沒浪費。」。而瓠刻藝術就是葫蘆藝術,只是大家習慣以「葫蘆藝術」表示扁蒲家族的瓠刻工藝品。
從明代的工藝美術史,開始就有瓠藝的記載,實際上最早可以上溯至唐代,據傳現在日本法隆寺中仍藏有唐代的「八臣瓢」的藝品,可見匏刻藝術由來已久。在亞洲地區不乏喜愛扁蒲藝術之團體或個人,持續進行扁蒲的彩繪、雕刻及造型等創作,使得這些作品儼然成「藝術品」。另一方面,這種創作方式數量有限且單價高,卻使得扁蒲老熟乾果的利用不再普遍。而在歐美地區,則以彩繪為主,創作出充滿亮麗繽紛的童玩品及戶外鳥屋等器皿。
在瓠刻創作之前,必須預先將老熟乾果做好特殊的處理,從田間採收回來之後,依創作所需在不同的位置鑽孔後浸泡數天,然後去掉最外層的青皮,再將整個果實曬乾和漂白,經過乾燥木質性的硬化之後,質地細緻而堅硬的素材便完成。現在用於瓠刻創作的方法有,烙燒法、塑瓠法、瓠刻法、鏤空造型法及彩繪裝飾。
扁蒲種類中之「葫蘆」,諧音「福祿」,兼以其籐蔓綿延伸展,結實纍纍,所以又含有「綿延不絕」,「多子多孫」的寓意,且相傳藥王菩薩腰間掛著許多藥葫蘆,深入民間救治病患,故有「保平安」、「避邪」的作用。葫蘆也是常用的風水道具,因為它嘴小肚大的外型,可以將好的氣場收納為自己所有,而也可以將壞的氣場吸收殆盡,不至於造成危害,是輔佐風水佈局、加強感應的絕佳道具。
扁蒲,不僅只是美味的佳餚,也可做為生活中簡便的碗、瓢、壺等代用品,若再經過巧思與加工,更可以作為精美的裝飾工藝品。瓠刻藝術是結合農業及藝術的一個加值產業,可開發出具備實用與工藝的器皿,結合扁蒲特有的果型,將扁蒲老熟乾果產品開發出具實用價值的居家用品,如:燈罩、夜燈及筆筒,希望將俗稱的葫蘆藝術做個改良的工作,將扁蒲藝術形成一個文化加值產業。
目前高雄場轄區內之高雄縣杉林鄉愛鄉協會正致力於扁蒲相關產業之推廣工作,對於瓠刻及彩繪藝術有興趣的民眾,請逕自與高雄縣杉林鄉愛鄉協會連絡,做個屬於自己的葫蘆提燈與彩繪藝術裝置品,目前接受10人以上團體報名,聯絡電話:07-6773686。
色彩繽紛的筆筒、糖果盒等扁蒲器皿
精雕細琢的瓠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