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月刊 第99期(94年12月號)
安全農業]印度棗白粉病
[安全農業]
文.圖/陳昱初
印度棗白粉病是由真菌Oidium zizyphi (Yen at Wang) Braun所引起,多發生在低溫潮濕季節。棗園通風不良,或夜間濕度較大,早晨有霧的環境較易發生。臺灣南部地區在8月底9月初,已有白粉病發生。主要發生時期在秋季,並延續到冬季,為害幼果及葉片。
主要病徵:受害葉片之表面上有白色菌絲附著,病斑呈白色點狀,易使葉片老化、落葉。受害果實之果皮,產生白色粉狀病斑,罹病後的果皮變淡褐色、粗糙、無光澤,降低商品價值,幼果受害嚴重時,會全果變黑而落果。
防治方法如下:
一、果園管理:修剪枝條,避免徒長枝、過低枝條,改善通風,注意施肥、灌溉等工作,使植株生長旺盛。因印度棗每年皆高接,所以砍除的枝幹應移離果園,以免病菌殘留,危害新梢或果實。
二、藥劑防治:
藥 劑 名 稱 | 稀釋倍數 | 施 藥 方 法 | 注 意 事 項 |
---|---|---|---|
40%邁克尼可濕性粉劑 | 6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 1.不得添加展著劑,避免藥害。2.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37%護矽得乳劑 | 8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
20.8%比芬諾乳劑 | 4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印度棗幼果白粉病之病徵
白粉病病徵近照
© www.kdais.gov.tw
https://www.kdais.gov.tw/ws.php?id=3256
202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