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月刊 第87期(93年12月號)
[市場情報]93年11月蔬菜花果生產預測
[市場情報]
農委會農糧署 洪忠修 廖銘清
目前多數產地為93年第二期作盛產階段,各作物皆正常採收。本月份西瓜因屏東縣進入採收,較上月份增產;根莖類之青蔥與蘿蔔,以及短期葉菜類、甘藍、結球白菜與花椰菜等,各產地皆為採收階段,可採收面積較上月份增加不少,產量將較上月份為增產趨勢,茲將預測結果分述如下:
一、西瓜產量比上月增加12%
本月份各產地增減產互異,中部地區各產地皆已完成採收,至於台南與高雄縣等地亦較上月份減產;但由於屏東縣逢採收階段,可採收面積較上月份增加90餘公頃。預測本月份產量為5,054公噸,比上月份產量4,520公噸,增加12%;與上年同期產量4,328公噸比較,因今年屏東縣可採收面積較去年同期增加,產量增加17%。
二、根莖類
蔥產量比上月增加11%:秋冬以後為北蔥之採收期間,近期氣候條件正常,各產地蔥之生育情形良好,本月份主產地宜蘭、彰化、雲林與高雄等縣可採收面積較上月份增加50餘公頃。預測本月份產量為1萬80公噸,與上月份產量9,044公噸比較,增加11%;與上年同期產量1萬1,981噸比較,則因本年宜蘭縣可採收面積相對減少,故產量減少16%。
三、葉菜類
(一)葉菜類產量總計比上月增加27%:近期氣候條件暖和,短期葉菜生育正常,可採收面積較上月份產量增加。預測本月份產量為7萬1,277公噸,比上月份產量5萬5,998公噸,增加27%;比上年同期產量8萬5,689公噸,減少17%。
(二)甘藍產量比上月增加35%:本月份各產地增減產情形互異,其中高冷地宜蘭縣大同鄉為採收尾聲;至於平地產地之彰化、雲林、嘉義與高雄縣等地,目前皆逢第二期作採收階段,本月份可採收面積較上月份增加180餘公頃,為增產趨勢。預測本月份產量為2萬6,852公噸,比上月份產量1萬9,909公噸,增加35%;與上年同期產量3萬2,218公噸比較,因雲林縣可採收面積較去年同期減少,產量減少17%。
四、花椰菜產量比上月增加27%
自國曆10月以後,氣候條件相當平順,各產地採收正常,主要產地苗栗、彰化、嘉義與高雄等縣,本月份可收穫面積比上月份增加近60公頃。預測本月份產量為7,575公噸,比上月份產量5,964公噸,增加27%;與上年同期產量9,787公噸比較,因本年可採收面積較上年同期減少,產量相對減產23%。
五、棗比上年增產23%
棗是目前臺灣南部重要熱帶果樹,產區主要分佈在高屏地區及臺南縣,近年來由於新品種陸續的選育,經營管理的改進,網室栽培的普遍化以及栽種授粉樹的觀念,提高產量與品質,栽培面積增加。92年九月初杜鵑颱風侵襲臺灣南部,影響當年產量,惟因產量減少價格提高,激勵農民更加強管理。本年收穫面積增加12%,且氣候平順,開花結實情形良好,依據農情觀察結果,預測本年總產量為3萬3,762公噸,比上年產量2萬7,342公噸,增產23%,若與近三年平均年產量2萬6,164公噸比較,則增加29%。棗盛產期集中在十二月至翌年二月。
六、菊花產量比上月份增加4%
本月份各產地增減產情形互異,其中主要產地彰化縣田尾鄉、永靖鄉,南投縣南投市,雲林縣林內鄉,嘉義市、高雄縣美濃鎮等地逢採收階段,產量較上月份增加;至於屏東縣部分園區則因價格不佳而有局部廢園情形。總體而言,本月份可採收面積較上月份略為增加,預測產量為2,456千打,較上月份產量2,357千打,增加4%;與上年同期產量2,685千打比較,減少9%。
七、唐菖蒲產量與上月份維持在相近產出水準
苗栗縣三義鄉於本年夏季期間遭受風災侵襲,部分園區迄今尚未完成復耕工作,影響本月份採收,另台中縣後裡鄉、外埔鄉為採收後期,產量亦不高;至於彰化縣溪州鄉、田尾鄉,雲林縣大埤鄉、虎尾鎮,高雄縣美濃鎮與屏東縣新園鄉、萬丹鄉等地皆為採收期間,可採收面積較上月份增加,預測本月份產量597千打與上月份產量594千打比較,維持在相近產出水準;與上年同期產量674千打比較,則減少11%。
八、玫瑰產量比上月份減少1%
氣溫逐漸轉為冷涼,各產地採收情形互異,本月份苗栗縣大湖鄉,台中縣豐原市、新社鄉,南投縣埔裡鎮與雲林縣斗南鎮等地因氣溫偏低,玫瑰開花數不多,產量較上月份為減產;至於嘉義縣大林鎮與屏東縣九如鄉等產地局部進行採收,產量較上月份稍有增加。預測本月份產量為1,306千打,較上月份產量1,323千打,略為減少1%;與上年同期比較,則因本年期各產地之種植面積較上年期增加,故產量相對增加7%。
九、文心蘭產量比上月份減少4%
秋冬之後文心蘭採收相對較為減少,本月份主要產地在台中縣後裡鄉、新社鄉、東勢鎮,雲林縣斗南鎮,嘉義縣大林鎮,臺南縣玉井鄉、歸仁鄉,高雄縣美濃鎮、旗山鎮與屏東縣內埔鄉、鹽埔鄉等地。由於各產地之單位面積採收量已較上月份略為降低,預測本月份產量410千打,較上月份產量426千打,減少4%;與上年同期產量374千打比較,則增加10%。
十、紅豆生產面積較去年同期微增5%
台灣地區紅豆栽培因春夏作產量極不穩定,且其品質不佳,不符經濟價值,故主要以秋冬裡作為主;栽培區域集中在屏東、高雄、台南等三縣,其中又以屏東縣種植面積最多,占總面積八成左右,另雲林、嘉義地區亦有零星栽培。
近年來紅豆種植期間屢受天然災害及病蟲為害,影響單位面積產量,此外因國產紅豆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價格,較不具競爭力。國產紅豆過去在管制進口及契作制度保護下,種植面積維持在5,000至6,000公頃上下,迨自91年我國加入WTO後,由於由管制進口改為進口配額,因關稅之降低與進口配額之增加,國產紅豆不可避免將有部分被進口紅豆取代;復以原有契作制度取銷,農民種植缺少保障誘因,其種植面積已逐年減少,近三年降至4,000公頃左右。
依據屏東、高雄、臺南等主產地區農情觀察結果,除臺南縣部分農民因肥料價格上漲及遭受病蟲害不易防治,致生產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而選擇休耕,本年期紅豆種植面積估計將會減少。另屏東及高雄等二縣去年紅豆價格在成本以上,農民種植意願不受影響,估計本年期裡作紅豆種植面積將多於去年同期。整體評估預測本期作紅豆種植面積4,007公頃,比去年同期作3,821公頃增加5%,若與近三年同期作平均4,014公頃比較,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