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遊憩資源之永續利用  93.3.2(二)   生態旅遊是一種含括旅遊要件、環境教育、遊憩體驗以及環境保護的旅遊型 態,而生態旅遊模式應以環境資源、遊客特性以及維護管理方面為核心,不同於 以往的旅遊是在於生態旅遊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及利用;遊客不再只是以消極的獲 取實質的利益的刺激的體驗為主,而是以積極性參與環境認知及獲取知識為主的 旅遊態度;且生態旅遊應該是以生物環境為主的管理,而非以人為主的管理方式。   環境資源的現況條件影響著遊客的使用行為,由遊客的使用行為以及遊憩行 為所造成的環境衝擊也影響著主政者對資源的維護、經營、管理的看法以及對環 境生態的監測工作。目前各遊憩據點都面臨著如缺乏對遊客行為或遊憩規劃管理 專業人員、遊客不當的使用造成環境植生的破壞、無法有效管制非法補撈野生動 物者…等問題與威脅。   不同等級的生態旅遊目的地發展生態旅遊所應著重的焦點不盡相同,不論規 模大或小地區,都應遵循所有生態旅遊夥伴關係的整合性,且不要忽略發展生態 旅遊的最終目的,是保育及開發的雙贏,達到生態保育保護及環境教育之目的, 兼顧社區利益及整體經濟利益,並且滿足生態旅遊者的遊憩體驗。   森林生態旅遊區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活動的場所,從地景生態學角度,它需 要一個滿足人們以生態旅遊需求為主、兼顧其他需求的地景空間格局,這個格局 著眼於綜合性與宏觀性,維繫一個健康、協調、生態安全的永續性的地景系統, 人類在這個系統的生產與生活也要服從這個目的。   台灣的森林遊樂區依據資源特性分為營林區、遊樂設施區、景觀保護區和森 林生態保育區;國家公園依據資源特性分為一般管制區、遊憩區、特別景觀區、 史蹟保存區和生態保護區。   生態旅遊區的管理係指對生態旅遊區的自然與文化因素實施計劃、組織與控 制等措施,以保持或優於其原有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功能,使生態旅遊活動可能 造成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它是生態旅遊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量資源的分佈狀況、環境特性及空間分佈格局,遊客的屬性及遊憩需求, 當地社區居民環境的容納能力,以及遊憩活動與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相融性等 (修改自呂永龍,1998),以發展具地方特色的生態旅遊產業結構,包括食衣住行 的生態服裝、生態餐飲、生態旅館、生態商店、生態交通、生態活動、生態展示 等。   管理上可分為資源管理與生態旅遊者管理,資源包括旅遊資源與非旅遊資源 ,它們構成了生態旅遊區的景觀系統,是生態旅遊區產生景觀功能 (維持生態平 衡、科學研究、農林業生產、生態旅遊與遊憩等)的物質基礎。   如何合理利用資源,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滿足生態旅遊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考 慮資源持續利用與承受能力,促進生態旅遊區環境保護與包含生態旅遊業在內的 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旅遊區管理的核心問題。   管理的基本步驟包括:理有管理情況的調查評估、結合景觀生態管理理論提 出管理的方案措施、保障管理方案的順利實施。生態旅遊區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 統工程,需要多學科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