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排水生態工法之應用與望  93.7.13(二)   區域排水治理規劃早期由防洪「治水」理念,直至近年來民眾對景觀王境及 生態保育日趨重視,區域排「利水」及「環境」觀念因應而生,以往水泥護岸造 成景觀醜陋之情況,因國家正大力提倡水與綠的建設而期許以生態工法取代之。   現階段之區域排水治理將「生態工法」列為設計考慮,亦是未來趨勢。然而 區域排水採用生態工法因受制於河道寬度、河床粗糙係數改變、用地範圍及成本 等因素影響,必須要先滿足防洪與安全需求,然後才能進行景觀生態的分析與設 計。   生態工法的施行,首重河防結構安全的考量,另一方面需考量自然生態系的 維護,使人類的生活空間得到適當的維護並能兼顧生物基盤上的自然生長及濱替。   加勁護岸所需的用地端視加勁材種類而定,如果採取堤後開挖並背填土的方 式,則需要較大腹地來施工,背填土區可作綠帶、景觀花臺或道路之用。一般而 言此種工法可以使護岸幾近垂直,通洪斷面大但用地較多。   木排樁護岸需要較大的腹地空間,以4公尺高的護岸為例,其堤後至少需要4 至6公尺作為回填顆粒材料的空間,在生態工法中其為用地較大的工法,只適合 在郊區。   如何將水理學的概念及理論引進生態工法的工程設計中,做到除了定性描述 外,尚可建達到定量的工程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設計規範、設計準則及國 際評估機制,唯有如此,才能為一般水利工程司所廣為接受。   魚類目前仍為一般生態工法設計上唯一的生物指標,以台灣這樣特殊的河川 及排水生態應有其它不同的生物指標 (如水生昆蟲等)可供參考及保護,所以應 結合各個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訂定不同的生物指標,如此才能因地制宜,訂定 出適合不同物種的生態工法。   近自然與生態工法是人類過度開發、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後,為免浩劫不復而 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期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新思潮。   除水污染之改善外,治河防洪方面若能依上述方向對自然環境與生態多一分 關心努力配合,則當河水清澈時,兩岸堤防已綠美化,多樣性的河川逐漸形成, 生態自然亦可逐漸恢復趨向穩定,則完整的河川及排水廊道與生態系亦將逐漸復 現,人與自然亦可漸趨和階,朝向永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