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生態造林法  93.3.16(二)   隨著人口的急遽膨脹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全球森林生態系統已遭到嚴重破壞 的窘境,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溫帶森林都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砍伐、開墾而用 於城市發展,世界森林覆蓋率也因此急遽下降。   台灣地區的地帶性和極盛相森林是常綠闊葉林,也是潛在植被,極盛相植被 的形成是相當緩慢的,需要幾百到幾千年。相反,將其破壞,是很快、很容易的 。而再要恢復則是極其困難的。   目前對森林植被的恢復主要是兩條途徑,一是自然恢復,二是人工造林。自 然恢復太慢,面對大面積退化和受損的森林生態系統,靠自然恢復顯然不可能。 人工造林速度快,但由於多用針葉樹種和外來的速生樹種,建成的森林功能性低 ,抗性差。   植被調查是森林重建和恢復的基礎。通過調查,查明當地的現存植被,推斷 當地的潛在植被,並繪製相應的現存和潛在植被圖。同時調查氣候、地質、地貌 、土壤,以及人為干擾的歷史和程度等生境特徵。   根據確定的天然和潛在植被類型,確定造林選用的種類,主要是建群種類和 優勢種類 (包括灌木種類)。通常情況下,種類至少10∼20種。   確定栽植造林的種類後,在秋季或果實成熟時採集種子。一是種子落地後馬 上收集,或直接從母樹上採集。直接從母樹林中採集幼苗移栽到盆中,盆內盛有 接近原地的土壤,有機質豐富,通氣良好。2-3年後,幼苗高30-50cm,根系發 育良好,即可以用於野外栽植。   栽植前首先要整地。一般造林的地方土壤條件惡劣,薄而乾燥,需要人工整 地。一般加20-30公分厚的土層。傾斜地要打樁 (木樁、鐵樁、竹樁、石樁等) ,加擋板 (竹板、木板、條板、鐵網等),以防止土壤被雨水沖刷。   栽植將在盆中育好的樹苗放入水中浸泡15-30秒,去掉盆,挖約1.5倍大的 坑,將樹苗栽上,填土壓實。   覆蓋全部栽植完後,用稻草或腐爛秸桿覆蓋,並用草繩將覆蓋物壓住,防止 風吹和乾燥,並防止雜草滋生。如果有適當條件,還可以在上面灑水,保濕防火 ,有利於養分分解釋放。   栽植後1-3年內,進行除草、澆水、施肥等簡單管理,然後任其自然淘汰。 台灣中南部冬旱季的降雨少,山區土壤貧瘠,培育的苗木應當更大些,3-5年生 為佳;育苗盆也相應增大,直徑15-30cm,使根系更發達,提高抗乾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