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之多樣性目標  93.5.18(二)   單一樹種之人工林不僅應用技術與管理較為單純且可獲得量產以及時間上的 優勢和成本較低等多種優點,頗能滿足人口增加需求擴大的趨勢。   在近30年來的不正常氣候變化下 (風災、酸雨、蟲害)受到不少摧殘,如今 逐漸改變增加樹種而且闊葉樹的面積大幅增加,這就是專家們提倡的增加樹種等 於增加林木之立體空間結構,同時增加時間先後次序也容易創造出多層林相,形 成所謂人工和天然更新混合之「近天然林之人工林」。   多層性冠層對林分本身內部結構而言是較穩定的一種,但層次有上下之分, 一般常見的有二層林、多層林等。   層次增多,除非不為木材利用著想,到最後可能又是變成近天然林,雖說其 生物量大,但此也正考驗被木材加工者接受的程度,當然某些特定目標如截留雨 水、防風、持土等則屬例外。   在人工林經營階段中,其發育階段以及總和時間兩者較有意義。所謂發育階 段程序是種子→苗木→幼木→桿材木→製材木。   上述之個別階段時間可以適時調整 (縮短或拉長)同時也可以縮短或拉長全 部總和時間,端視經營之目標與環境條件而定,不僅時間可調整在空間做法上亦 然,包括選擇疏伐量、疏伐形式等。育林技術之多樣性千變萬化可見一斑。   國有人工林和私有人工林之間也有明顯之差異,蓋國有林優先在公益,而私 有林則以個人利益為優先,一般均認為國有林之人工林祇在提供「公益」,其實 不然,若有良好的先天條件,為何不能供作林木生產使用。   南半球的一些國家,許多國有林公有林仍然生產大量林木就是明顯的例子, 因此它祇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台灣在1965年以後,推行的林相變更計畫,不就是以木材生產為目標嗎?說 得也巧,如今那些林相變更地或苗圃地,許多已變成膾炙人口的森林遊樂區,所 以林業的工作不能太早憑斷對錯,就像昔日的良好林道不就是今日最佳的遊樂區 聯外道路嗎?   還有早期在楠濃林區首推大面積台灣杉造林,由於不符政策,負責人枉被懲 罰,沒想到該樹種卻成為今日造林之「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