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經營之育林策略  93.2.24(二)   育林作業之方法不一,在實務上應視經營目標的不同,採取適當的育林策略 和方法。以人工林而言,同齡林、單純林之營建、非目的樹種之清除、短輪伐期 和皆伐更新是為滿足傳統林木永續生產目標下常用之育林作業。   微氣候之變化因會直接影響植物更新和生長、土壤呼吸、養分循環等生態過 程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之選擇,因此成為目前生態研究之重點。育林作業之實施會 改變原有地區森林之結構,導至原生育地之微氣候產生變化。因此,應對微氣候 環境進行監測,以便觀察不同育林策略對微氣候之影響。   在生態系之人工林經營中,雖然亦須事先規劃樹種,但其物種之組成可隨著 林分發育過程而有調整之空間,大幅降低成為失敗造林地之機會和增加經營者之 彈性空間。一般言之,理論上物種愈豐富愈有利於生態系之平衡,但從經營實務 而言之,因物種彼此間之競爭關係錯綜複雜,過多的物種考量會使得經營之決策 變成非常複雜而窒礙難行。   人工林成林後林木之生長和品質會受到中後期撫育之育林作業影響。適當之 撫育作業不但可提高單位面積林木之生長量和材質量,進而可增加CO2之涵存能 力。   林分結構是指林地內之林木因不同樹種、環境和經營方法等綜合影響而呈現 之林木大小不一之狀態。林分結構變異度程度之大小往往決定野生動物棲息地環 境品質之好壞。   林分水平和垂直結構異質度之增加有利於野生動物、鳥類物種之增加和生態 系之穩定。老齡林之林分結構被視為最有利於生態系穩定之天然林相,也成為人 工林經營人工林中林分結構分佈追求之目標。   地被植物之發生主要是受林分內冠層下光度和濕度之影響,地被植物之覆蓋 程度不但影響林地表土之沖蝕狀況,也會影響到優勢樹種小苗的空間分佈,有助 於了解各種植物在森林中之更新過程。因此,地被植物之狀況 (覆蓋度、豐富度 和歧異度)亦可作為衡量人工林永續經營之重要指標。   由於混淆林分內林木除了面臨同種林木之生長競爭壓力外,還要承受不同物 種間之競爭,使得混淆林分內林木生長和物種消長之演替均較單純林複雜。適當 之物種混淆比例和栽植距離則是營建混淆人工林時必需解決之問題。   對台灣之現有人工林之永續經營而言,應落實林地之分級分區制度,建立人 工林永續經營之準則和指標,並依據人工林之現況,綜合考量生育地因子之可能 限制,和造林樹種之育林與利用特性,選擇最適當之育林策略,以增進人工林之 林分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   林木既是森林生態系中之主體,林木樹種之組成、林分之結構、林木之生長 、蓄積和族群之改變等因素在時間和空間分佈上之推測和預測,無疑是人工林永 續經營中經營者必須獲得最主要之資訊。   經營者有了這些可以信賴的生長收穫資料,再配合進步的現代經營管理科技 ,如:最適理論模擬技術和決策理論等工具,則可對人工林之永續經營做出較合 理之決策,進而培育出良好的森林以發揮更好的功能,達到森林永續經營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