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人工林興生物多樣性  93.01.20(二)   人工林主要是以經濟人工林為其考慮面向,例如人工林可以計算各種成本價 、收益價,而且都已研究將近一百多年以上,天然林則否。   單一樹種之人工林不僅應用技術與管理較為單純且可獲得量產以及時間上的 優勢和成本較低等多種優點,頗能滿足人口增加需求擴大的趨勢。   造林是一種崇高且考驗耐心的事業,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百年或數百年不 等,如此長期工程在人類短暫的生命裡應如何去安排,就會想到階段不同作法也 會不一樣的道理,當然最後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在人工林經營階段中,其發育階段以及總和時間兩者較有意義。所謂發育階 段程序是種子→苗木→幼木→桿材木→製材木。上述之個別階段時間可以適時調 整 (縮短或拉長)同時也可以縮短或拉長全部總和時間,端視經營之目標與環境 條件而定,不僅時間可以調整在空間做法上亦然,包括選擇疏伐量、疏伐形式等 。育林技術之多樣性千變萬化可見一斑。   國有人工林和私有人工林之間也有明顯之差異,蓋國有林優先在公益,而私 有林則以個人利益為優先,一般均認為國有林之人工林祇在提供「公益」,其實 不然,若有良好的先天條件,為何不能供作林木生產使用。   事實上根據林業先進國家之經驗,疏伐之出材量能達到人工林出材總量近4 成左右,經濟上雖比不上主伐來得重要,但其影響到主伐品質卻是一項必要的工 作。   強化林分邊緣,除提供林分內部穩定作用外,尚可塑造出森林生態與邊緣美 的效果,它實際上又包括兩大部份,即林內邊緣包括林道、步道、拖材道、分水 嶺線等之邊緣,和林外邊緣常與農地、牧地相間,或河邊湖邊,如此在整體上也 有促進地景鑲嵌上的功效,然而設置不當時也有反效果。   基本上供栽植下木之樹種是陰性樹種,其目的是在阻止優勢木之幹萌蘗和阻 止地床植物之大量出現,它與混合林木栽植時之前或之後以及造林後孔隙栽植有 所不同。   一般人做修枝時,首先會考慮到修枝後的木材利益,對造林投資人而言,人 工材是最大的考量,因此在選擇修枝對象上反而變成比其他還重要。人工林發達 的國家便流行祇看林分最後階段是否有希望成優良材為著眼,而從幼年期開始進 行。   人工林現存孔隙視條件及面積不一定要種樹。倘若有更新的其他幼樹在該孔 隙內可考慮將其留下,祇要加以撫育即可。如此不僅可達到即時覆蓋節省經費, 另外一方面更可充實多樣性的政策。   小面積上既有多樣性,在區域性造林中雖個別為純林但整個區域也得視為多 樣性。栽植時不需要一定要過多株數,目前台灣規定每公頃株數多在2,000左右 或部份降低到1,500株, 其實可考慮再降低株數要求, 株數降低不僅有利於機械 割草, 更有利於修枝作業, 是否可以用修枝作業來補償減少疏伐次數的最後造林 績效。   台灣人工林先天和後天之問題多多,加上不斷追逐國外新潮流,殊不知林木 生長總是慢半拍,趕不上潮流使得人工林老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吾人還是務實 一些,一步一腳印,千萬別好高騖遠,否則倒頭來,人工林不又回到「雜木林」 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