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生態工法須做全盤規畫 92.11.04(二) 桃芝颱風肆虐,東埔蚋溪潰堤,南投縣竹山木屐寮傷亡慘重,東 埔蚋溪的管理單位水利署第四河川局一時成了箭靶。 東埔蚋溪潰堤,水泥護岸不是禍首,真正的禍因是,之前沒有人 預測到,桃芝颱風會帶來百年才出現一次的暴雨,當年南投縣政府設 計的堤防保護標準只有25年,所以洪水一來,根本就擋不住。 除了百年洪災的危害,人類與河爭地,更加重了災害的傷亡與損 失程度。竹山木屐寮地區的民眾,過去每在颱風過後,河川稍為改道 ,就圍占河床地,結果桃芝一來,河川潰堤,就發生了家破人亡的災 難。 過去幾十年來,以水泥護岸為主的治山防洪方法,都欠缺「時間 」與「納水」的考量。像汐止地區洪水為患、嘉義八掌溪四名工人被 洪水沖走死亡等不幸事件,都可見到洪水在有如加速跑道的水泥化河 道中,加速往下游衝擊,所造成嚴重的危害。 政府在整治河川時,常告訴民眾,這樣做是安全的,可是幾十年 下來,沒有一條是安全的。最大的癥結,就在於主政者老是要河川照 著畫好的方向走,殊不知台灣是新造山運動地殼變動頻繁的地區,河 川要走的路,不是人類所能預估的,更非水泥化可以支使的。 生態工法應是現階段台灣尋求與大自然共存的一個可能出路。廣 義來說,生態工法是指「對環境保存維護,永續性利用、復舊及改良 所施做的工事,包括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的應用」,都能基於對環境中 各種自然生態及生物棲息地的尊重,並做出最適當的處理方式。 換言之,生態工法的原則雖然不失明確,但細部作業則可能人言 人殊。更何況,國人對生態工法的安全問題仍存有很大的疑慮。桃芝 颱風災後,以生態工法重建木屐寮段堤防,即遭到居民群起反對,當 地里長更質疑:「水泥堤防都擋不住了,用石頭堆起來的堤防就能護 得了居民的安全?」 生活在河畔的民眾,基於安全的疑慮,還是比較相信鋼筋混凝土 ,對以蛇籠固定的生態工法,不免擔心蛇籠的鐵線容易斷裂,大石頭 會跑出來....。 事實上,生態工法成功實例不少。新竹桶後溪多處魚道、台中縣 八仙山事業區122林班地內多處崩塌地源頭處理工作、南投縣水裡鄉 七股林地區,以及花蓮大興溪整體治理等工程,都是生態工法。 整治河川採用生態工法,並非不可行,但要從河川上、中、下游 的問題,做全盤的檢視與規畫。建立河川全流域水系長期而有系統的 資訊,是非常必要的,這包括河道變遷、水理、水文、生態分析等, 絕不能頭痛醫痛、腳痛醫腳,如此才能使河川工程走向精緻化,同時 兼顧自然保育與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生態工法不一定是拯救大地的萬靈丹,但至少是現階段台灣唯 一找得到可以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方法」,「但即使以生態工法完工 ,充其量不過是達成一半的目標而已,往後還必須做長期的監測,確 切瞭解物種的回復、繁衍情形。」 如何在河川防洪與生態營造中找到最適的平衡點,讓台灣環境永 續,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要務,但眼前的步履卻走得危危顫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