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棲地保育拯救瀕絕物種 92.12.09(二) 除了烏來杜鵑,台灣還有不少生物都面臨棲地遭到擠壓、污染、 破壞,致使族群數量萎縮甚至滅絕的壓力。曾彥學說,台灣95%的人 口,集中在海拔500公尺以下山區,因此,中、低海拔的物種,特別 容易因人類的過度開發、破壞棲地,而受到傷害。 棲地,對野生物種的重要性,從大肚溪口與高美濕地雲林莞草族 群的變遷,可以看得很清楚。大肚溪口原本是稀有植物雲林莞草全台 最大棲地,後來台電在大肚溪口建火力發電廠,還沿著河口立了不少 電塔,工程破壞了棲地,雲林莞草在5年內消失殆盡。 在大肚溪口環境遭到破壞的同時,因大甲溪出海口水流改變,高 美濕地逐漸形成,相對的,雲林莞草在這塊濕地上找到了合適的生長 境境,濕地內的雲林莞草生氣蓬勃,取代大肚溪口成為雲林莞草最大 生育地,面積廣達5公頃。 目前在高美常見的海濱植物,除雲林莞草之外,還有大安水蓑依 、馬鞍籐、海埔姜、濱刺麥、濱刀豆、雞屎籐、黃野百合、蘆葦、單 花蟛蜞菊、朱槿、林投、夾竹桃、黃槿、木麻黃、刺桐、竹子、榕樹 等,更有豐富的螃蟹、水生動物等,棲地內的生態非常多樣且豐富。 台灣從北到南都有黑熊群族存在,若生存環境不受威脅,族群應 可順利擴展,但公路一直往山上開,黑熊活動間被壓縮,只好往深山 裡跑,食物來源出了問題,黑熊求偶、懷孕、生育的節奏大亂,即使 生下幼熊存活也不易。 為減少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國內重大開發案,都必須通 過環評才能動工。近年來,在生態保育學家的要求下,有關開發案的 審查日趨嚴謹,也將綠建築、用水回收、生態工法、森林綠覆率等新 觀念,維入環評考量範圍。 基於生態保護,專家學者進行環評審查時,經常會做出有條件通 過的決議,一定會要求補救方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才會放行。如高 鐵興建計畫案,因通過南部珍貴稀有保育類「菱角鳥」的水雉棲地, 遭到保育團體強烈反對,要求不得開發;等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補 提了水雉棲地復育計畫,環評才過關。 交通部提出的台九甲線 (烏來到宜蘭),由於計畫路線經過青潭 水源保護區、直潭壩水庫集水區以及褔山植物園等地環境敏感區、沿 線有不少珍貴稀有及瀕臨絕種生物,加上地質脆弱、坡度陡峭、水土 保持設施不易,開發行為容易導致地質災害,並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環保署認定沒有開發台九甲線的必要。其他像台九線北宜公路、台 十四線等部分路段的拓寬改善工程,也都因生態環考量,在環評時被 否決。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致力搶救國寶魚櫻花鉤吻鮭,也是從大環境 的棲地保育著手,包括在溪岸及鄰近坡地種樹、設置人工深潭、營造 避難所與產卵場,以及改善防砂壩。同時減少附近山區農耕,可能對 水質帶來的負面影響因子。 為了挽救瀕臨絕種的國寶魚,除了進行魚苗人工放流,棲地的復 舊非常重要。環境保育的重點,不在保育或搶救單一物種,而應該著 重在保育一個豐富的生物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