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的劃設與挑戰 92.08.05(二) 台灣中部有北迴歸線通過,使全島兼具亞熱帶和熱帶海洋性氣候 。由於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全島山巒綿亙,溪谷縱橫,在海拔高差 將近4000公尺下,形成熱帶、溫帶、寒帶氣候的垂直分佈;加上地質 板塊活動與降水侵蝕等綜合作用下,沙洲、平原、盆地、丘陵、台地 、山嶽等地形齊備,景觀互異,孕育豐富龐雜之動植物資源。 兼以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100公里,在沿岸沈積及海水作用下 ,形成西岸有許多平原、砂洲、淺灘、瀉湖、砂丘和海埔地等地形, 而東岸則為聳直的岩石崖岸,複雜之海岸地形,提供不少候鳥及海棲 生物之棲息場所,尤其在河海交會口的生物資源更為豐富。 近年來由於台灣經濟快速成長,人口增加,自然資源因過度利用 ,導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僅有水質、空氣、土壤、噪音及廢 棄物等污染問題,加上海岸、河口、河川地等濕地以及山坡地遭大量 開闢使用,使水土流失、野生動物被濫捕與毒殺、及其棲地遭受破壞 等問題日趨嚴重,壓迫全島之生物多樣性資源,令人憂心。 為此,健全自然資源及各類自然保護區域之經營管理,維護生態 系之穩定,以提升全體國民生活環境品質,實為現今謀求永續發展所 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林地總面積約佔台灣全島58%,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為經營管理國 有林之需要,保護涵蓋國有森林內各種不同代表性生態體系及稀有動 植物,先後共設立38個自然保護 (留)區,後來基於精省作業需要, 將各保護區域重新檢討定位後,其中大部分業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及野 生動物保育法指定公告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野生動物重 要棲息環境,目前仍留有雪霸、二水台灣獼猴、海岸山脈台東蘇鐵、 關山台灣海棗、大武台灣油杉、達觀山、甲仙四德化石、礁溪台灣油 杉、十八羅漢山等9處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其中雪霸保護區並被納為 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 已設立之自然保護區現仍持續野外之調查工作,除實施經常性的 生態資源調查及巡邏保護工作外,並收集各項基本生態資料等納入電 腦系統中,且針對瀕臨絕種或珍貴稀有種或具代表性之生物種實施監 測計畫,並設立有教育解說展示館、管理站及森林水文微氣象監測站 等,更於其外圍辦理自然生態教育解說服務,以加強推廣全民生態保 育之觀念。 設置自然保護區的目的在於維護基本的生態過程與維生體系,保 存遺傳因子多樣性及保障物種與生態系資源的永續利用,因此若能保 存動植物棲地自然度最高的原生生態系,最容易達成保護區劃設的目 的。 台灣目前所劃設的保護區中歸屬本類型者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 設立之出雲山、大武山、哈盆、插天山、南澳闊葉樹林等自然保留區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設立之玉裡野生動物保護區及棲蘭、丹大、關山 、觀音海岸、雪山坑溪、瑞巖溪、鹿林山、浸水營、茶茶牙賴山、雙 鬼湖、塔山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 保護具有代表性意義之自然景觀、或特殊的地形、地質、地貌特 性的保護區,可提供學術研究或民眾從事遊憩、觀光之場所。如依文 化資產保存法設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澎湖玄武岩、高雄烏山頂泥火 山、烏石鼻海岸、墾丁高位珊瑚礁、九九峰等自然保留區;依台灣省 國有林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劃設的甲仙四德化石、十八羅漢山等 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台灣海岸地形複雜,提供不同類型的生物棲息地,尤其在河海交 會口,由於泥質灘地及紅樹林生長,提供不少候鳥及海棲生物之棲息 場所,生物資源更為豐富。 保護區主要可保護候鳥的遷息與棲息地,如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設 立的淡水河紅樹林、關渡、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設 立的宜蘭縣無尾港水鳥、台北市野雁、台南市四草、大肚溪口、宜蘭 縣蘭陽溪口水鳥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客雅溪口及香山溼地等野生動物重 要棲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