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面臨的問題 92.07.22(二)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豐富生產力的生態系之一,也是魚類、貝類、 蝦類、蟹類、鳥類、農作物、植物等生物重要的棲息環境。 濕地不僅具有調節洪水、穩定海岸線、涵養及淨化水質等功能, 更能孕育近海漁業資源、庇護野生物之生息、提供環境教育及科學研 究的場所。 濕地是一個低密度開發的區位,各種開發計畫無不覬覦這塊為人 所忽視的寶地,睿智的政府及人民如何合作來配合世界的潮流,採取 必要的策略,維護這些寶地,是今日重要的保育課題之一。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其總生產力是一般田地的 兩倍至四倍,它涵蓋了河口、灘地紅樹林、湖泊等高生產量區域,世 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漁業資源是來自於沿海濕地。 濕地具有淨化水質、調節地下水位、防洪、保全海岸、提供野生 動物棲息覓食場所、增加漁獲量、維持珍貴生態體系、休閒旅遊、研 究教育及保存生物基因庫等多項功能,國際上已將濕地列為重要環境 保育對象。 全球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水溫上升,海平面上升,紫外線增加,不 僅使全球氣象變異,產生乾旱、豪雨和南北極冰山融化,將使得全球 部分區域被海水淹沒或者沙漠化,導致生態災害及工業、農業全面停 擺。 以臨海工業區而言,目前已開發完成、開發中規劃、擬議中之臨 海工業區面積約28700公頃,如全數開發完成,預期將佔全省工業區 之50%以上,其中最大宗的為雲林之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面積約 11562公頃,未來工業發展之重心從過去之內陸地區移轉至濱海地區 ,此也將改變沿海地區之環境、景觀、產業結構及土地利用,惟鑑於 海岸資源之珍貴,在進行臨海工業區開發之同時,如何兼顧工程建設 與環境保護便為首要重視之課題。 由於河川砂源的短缺,海砂又在開採大量抽取,自然使沙洲的面 積日益縮小,海灘的寬度愈來愈窄,加上地層下陷,使海岸退縮,侵 蝕加劇,使得原放置於灘上的消波塊沈陷埋沒,只有再投置消波塊或 築更長、更大的海堤,而陷入人與自然相搏的循環。 濕地同樣被運輸系統列為積極爭取開發利用的對象,許多濕地亦 成為運輸系統連結或通過的優先考量的對象。就以高鐵、西濱的與建 為例,已使許多濕地面臨破碎或填平的命運。 全省60%的垃圾掩埋場建在濕地上,工業區與營運中心之規劃與 開發等均在濱海地區,顯示台灣海岸濕地正面臨永久喪失、棲地碎裂 、海岸生態系崩解的威脅。 過去農工業的發展以及沿岸養殖業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宜蘭、西 海岸的中南部造成不同程度的地層下陷,面積已達12萬公頃,約為海 埔地的兩倍大,而屏東沿岸累積的下陷量更達2.9公尺,海水入侵地 下水造成5公里內井水鹽化。同時地層下陷也造成海水倒灌、土地鹽 化、防風林枯死。 位於人口集中邊緣的濕地,尤其是海岸地區,由於缺乏人的看管 及關注,常為都會地區營建廢棄土傾倒覬覦的地點。濕地一旦被土填 平後,幾乎很難回復原來的面貌,往往一個濕地生態繫在短短時間內 便消失殆盡。 外來種生物除因人們為經濟、娛樂、科學研究與生物防治等各種 需求引入外,亦伴隨人類移動或貿易行為,而成為境外入侵的移民, 產生不同生物地理區系中各式各樣的生物互相競爭,反客為尊,使得 原生生物的生存空間日趨縮小,外來種生物所引發的問題是全球物種 滅絕悲劇中應予正視之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