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自然保育策略 92.07.15(二) 制訂「海岸法」、「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以健全管制組織, 有效統合沿海地區的保育及關發目標間的平衡。並配合「海岸法」及 「海埔地開發管理辦法」之執行,擬訂「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建立 海埔地開發許可與經營管理制度。另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海岸管理範圍 與分區圖製作,海岸保護、防護計畫、景觀改善建設。 我國的地理環境使我國生物種類特別多樣化,過去山區及海岸的 開發已對許多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造成水土破壞。我們應加強河岸 、海岸及濕地的生態保護區域,並於國土規劃中,適當劃定不可開發 之地區,以保護濕地生態,使我國能順應世界保育潮流,成為自然保 育的大國。 開發前都應通過環境保護主管機關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作業 ,開發後亦需不斷的追蹤、監測及考核,以有效控制污染。發佈開發 行為環境影響評估準則,規定開發基地位於海岸地區,其規劃應避免 影響重要生態棲地或生態系統之正常機能。 為有效整治河川污染,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污 水下水道普及率已見提升,預期至九十二年底可達14%。另為減輕工 業及畜牧廢水污染,政府積極對所排廢水易造成重大污染之事業單位 進行管制。 濕地是水域及陸域兩種生態系的過渡帶,是一個脆弱及敏感的生 態系,如果沒有監測網的建立,很容易轉變成水域或陸域生態系,而 非濕地生態系,許多濕地陸地化或水域化非常的嚴重,如果沒有良好 的監測網建立,以提供經營者經營策略的話,濕地很容易受到環境輕 微的轉變而毀滅或消失。 未來農村建設應兼顧維護生態及改善生活環境的原則,結合生態 景觀、產業發展與社區文化,建立生活圈規劃模式,發揮自然及地區 特色,提供現代化設施,使民眾可從事休閒活動,進行高科技農業及 新鮮、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與研發。 農林漁牧業的發展必須和自然保育密切結合,並藉此發展符合生 態保護及教育的旅遊活動。都市周邊眾多的綠色農村,不僅將改善我 們的生態環境,紓解民眾的身心,台灣也將恢復為美麗之島。 環境敏感地區的調查、研究及資料庫的建立永遠比不上土地開發 的速度,唯有儘速完成環境敏感地區的調查、規劃及分級制度,並要 求開發單位配合提撥一定比例經費對於開發位址的生態資源調查、維 護及監測,才能有效維護生態環境,使附近居民的環境生活品質有保 障。 有關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便是要培養文化與生態的鄉土情及世界 觀,而濕地的保育課程便非常符合這樣的內涵。能夠於即將實行的九 年一貫的課程加入認識濕地的課程,讓他們瞭解濕地具有許多功能後 ,間接影響大人的觀念,以阻止更多濕地不當的開發利用。 近來國際間對濕地保育工作漸趨重視,並將生態資源視為全人類 資產,因而許多國際性保育公約及組織興起,籲請世界各國共同重視 保育工作。我國身為國際社會之一份子,自當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及合 作,並配合國際趨勢,全力推動濕地保育工作。 今後如何將此工作落實到全民的參與,整合國土資源的規劃、森 林維護、水土資源保育、野生動植物與地景保育、河川、濕地的保護 等資源以提昇其效果,研發生態維護技術,及使資訊開發利用者認知 及重視自然保育的重要性等等,均有其進步之空間。 目前自然保育正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推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 濕地公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均在聯合國主導下積極推動,我國應 如何支援或配合全球自然保育趨勢,同步於世界潮流,也盡一份地球 村成員之責任,為下一代子孫建立更好之生存環境,仍有待我們大家 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