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自然生態工法推動情形 92.01.14(二) 多年來國內之水土保持措施,以安全性及經濟性為主要考量因素 ,大量使用水泥溝造物,對於生態環境造成極大之衝擊。 針對今後之水土保持防災措施及農村社區建設,儘量採用天然資 材為主,以融合周邊地形及自然景觀,減少造成生態環境之衝擊為設 計理念,構築可供多樣性生物棲息之空間,使人與環境之關係趨於調 和,逐漸達到水土資源真正永續利用之境地。 對山坡地重要河川溪流生態系進行調查,建立及蒐集完整生態資 源基本資料;各項治山防災工程規劃設計前,先調查工地生態狀況及 評估使用工法,多方思考尋求適合當地生態之工法。 對過去各項工程工法加以檢討改進,並對工程周邊環境加以保存 維護,適時適地融入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之觀念。 繼續建立自然生態工法設計參考圖冊及評估指標,計畫於北、中 、南、東各擇一集水區規劃為自然生態工法示範區,加強辦理河川集 水區生態工法及親水性工法整體調查、規劃,以落實自然生態系的永 續發展。 舉辦自然生態工法研討會發表成果,藉此互相交流規劃設計理念 、施工技術及方法,並對推行河溪自然生態工法具有創新、突破之人 員,予以敘獎。 發展當地社區之自然資源特性,建構人文、產業、休閒及生態兼 備之農村風貌,朝向「生態休閒村」之方向發展。 地方民眾對自然生態工法安全性不具信心,一般認為須用混凝土 構築而成,才感到安心,因此台灣一條條的自然溪流、坑溝也就這樣 消失在大地,換上了白色水泥溝渠,猶如一條條大蛇盤據在台灣的大 地上,多少的生物滅絕了。所以辦理河川野溪自然生態工法治理時, 須加強與民眾之溝通宣導,方能化解推行之阻力。 加強宣導,喚起民眾 (住民)對於自然生態工法之信心,並樂意 參與在地之環境生態保育工作,以作為「自然生態工法」推動之後盾 。 加強適用「自然生態工法」之研發,以建立本土化之技術體系。 如建立河溪自然生態工法施工前、中、後對周邊環境生態之變遷影響 評估機制。 自然生態工法須結合治山防災、坡地保育、農村建設三合一規劃 設計方向辦理,能建立良好之生態保育及休閒遊憩環境。 災後重建、治山防災、坡地保育、環境生態改善,以及人文社會 關懷之社區防災、社區總體營造、農村聚落重建等之水土保持處理與 維護,更應因地制宜,採用考量就地取材、柔性材質、生物棲息、結 合景觀之自然生態工法,加速全面造林,重建綠資源。 僱用在地人參與,全民監工,並結合專家學者之智慧與力量,使 創傷之大地能重獲生機,重現褔爾摩沙之優質環境,確保水土資源能 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