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重要的水土保持方法-山邊溝 92.11.11(二) 在坡地上每隔適當的距離,沿等高方向構築淺三角形溝,稱之為 山邊溝,能減短坡長,分段截洩逕流,防止水土流失,並可提供田間 作業通道,而達到坡地省工經營目的。 山邊溝是一種簡易、經濟、省工之水土保持方法,但必須配合其 他水土保持處理,才有蓄水保土效果,譬如配合覆蓋作物、敷蓋及安 全排水系統等一系列的組合,可成為山邊溝行坡面栽培之水土保持方 法體系。 山邊溝應用在坡度40%以下之農地為原則,配合草帶法及外斜式 平台階段時,可適用在較陡坡地,若覆蓋完密之果園或牧草草地則可 適用到坡度55%。 山邊溝有寬窄二種,緩坡地採用寬型 (溝底寬2公尺)為宜,而較 陡坡地則宜採用窄型 (溝底寬1.5公尺)。 土壤沉陷後溝面之高低差,寬型山邊溝之內斜高為10公分,窄型 山邊溝之內斜高為15公分,新構築山邊溝應酌予增高,預留沉陷高度 。 山邊溝主要作為截洩逕流之用,溝身應有適當的降坡以利排水, 一般以1至1.5%為原則,但必要時為配合地形及作物,可局部放寬至 5%。 一般山邊溝以中間會合排水為主,故與排水溝銜接處應以鋪磚石 及植草等構築成寬底拋物線型明渠,以便農機通行,必要時可改用小 型涵管。 山邊溝出水口應酌予增加斷面寬度及降坡,與排水溝連接處必須 平順,避免高低差或排水不良,必要時設置護坡或溝面保護工。中間 會合排水,其山水口應避免相對為原則。配合實施上下邊坡及溝面植 草,以穩定斷面,減少管理維護工作。 測出山邊溝所橫跨之坡面平均坡度後,再參酌勘查結果及採用之 果樹行距等,決定溝距。溝距決定後,進行椿線測定,通常從出水口 開始測定,每隔5至10公尺測定一樁,地形變化處應增加樁數。樁線 測定後,應加檢視,並作必要之調整,以減低彎曲程度,使山邊溝平 順,以利農機通行。 山邊溝在構築完成後,應儘快植草,溝底可種植矮性草類,上下 邊溝及溝緣以種植百喜草為原則,上邊坡植草可阻截下移之土壤,減 少溝身淤土機會,並有減緩坡度效果,山邊溝之養護工作相當重要, 雨季前後應勤加檢視,如有沖蝕應即修補,溝內淤土及雜物等需隨時 清除,山邊溝隨時維護良好的覆蓋,缺株應隨即補植,必要時酌施肥 料,維持斷面穩定,則山邊溝長年使用,仍可安定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