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徵草蛉防治害蟲 92.07.28(一) 近年來,則是利用基徵草蛉防治各種害蟲以及葉璊。基徵草蛉也 是臺灣常見的捕食性天敵。成蟲體長在1至1.5公分之間,算是小型種 類。身軀是綠色,與生活的環境背景顏色非常搭配,形成有效的保護 色。 基徵草蛉具有很高的繁殖能力,成蟲一天可以產下10至20粒卵, 整個成蟲期約產下1000多粒卵。在野外,成蟲將卵平均分散的產在作 物區中,通常是一張葉片產1至2個卵。 幼蟲背部褐色,腹部白色。有背負雜物作偽裝的習性。幼蟲期大 約14天,主要捕食蚜蟲、木蝨、粉蝨、介殼蟲、蛾蝶類幼蟲和卵,以 及葉璊,恰好都是農作物的主要害蟲。 由於基徵草蛉幼蟲的捕食效率高,食量又大,多年前就已經推廣 在茶園、果園、草莓園中應用,效果非常良好。 臺灣地區是小農制的耕作方式,非常適合釋放草蛉卵或幼蟲來進 行害蟲的防治工作。首先,將定量的草蛉幼蟲或是卵和稻殼等填充物 均勻混合,裝在容器內。例如在500CC的紙杯中裝上千隻草蛉幼蟲 。或是將草蛉卵和蛾卵一起用膠水粘在卡紙上,製成卵片。 當作物上發生害蟲的時候,就將草蛉幼蟲或是卵片撒 (釘)在作 物中間。撒放幼蟲之前,要先輕輕的搖動容器,使蟲和填充物能均勻 混合。不需要很均勻的將蟲散佈在田間。因為草蛉會自行移動尋找食 餌。由於是採用點的釋放,因此非常省時省工。 最適合使用基徵草蛉幼蟲的作物是低矮、茂密的植株,如茶、草 莓、蔬菜、花卉、瓜類及溫室內的作物。較高、較不茂密的植株,如 木瓜,則可以將卵片釘在枝條上,孵化的幼蟲會分散到植株間,捕食 害蟲。 草蛉成蟲移動能力遠大於幼蟲,每日又可產卵10至20粒,在密閉 式的網室內也可以直接釋放草蛉成蟲。 利用草蛉防治害蟲,往往要數天之後才能觀察到效果,若釋放的 是卵或是初齡幼蟲,防治效果還會再延後數天才顯現,這是天敵和食 餌之間的自然生態現象。 若是害蟲已經是處於高密度的狀態,時間一延宕,就可能加深作 物受害的程度。要消弭這種情形,就得密集的釋放大量草蛉。 所以利用草蛉防治害蟲的原則必須是「早期防治」。所謂早期防 治是指在害蟲剛發生的時候就釋放草蛉。由於害蟲剛發生,密度不會 很高。只需要少量的天敵就可以抑制,作物不會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