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山坡地的生態工法 90.10.23.(二)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的山崩地滑非常嚴重,形成裸坡處處,更令人 憂心的是山區地層因受地震影響而鬆動,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地表裂縫 ,豪雨滲入後,又加上山區雨水匯流而下,使裂縫繼續擴大而由深層 引爆土石流,使破碎的山再度受傷,而下游的房舍、田園、道路再遭 淹埋。 山坡的崩塌處,最容易再引發二度傷害。九二一地震前,全台歷 年來累計發生過的崩塌地共計二五三五處,崩塌面積約為8100多公頃 ;而震災後崩塌地新增二五八四五處,崩塌面積總數的十倍約有一四 OOO公頃;從統計數字來看,崩塌處為歷年累計之崩塌面積幾為歷 年累計之兩倍,而且因豪雨沖刷,有新增擴大的情形。 山坡的崩塌,有的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通常不急於處理;但若 接近道路、橋樑、村莊田園等人口稠密區,則必須即刻處理。 如今大地的傷痕,在地人的不安心,加上災區產業及旅遊業衰退 ,失業人口增加,都因為土石流及崩塌地的整治而即將改觀。 針對土石流及危險的崩塌地,從源頭做起,以求治本。做法是先 勘查崩塌坡面之上緣及兩側,尋找地震造成的地表裂縫,予以填補, 再做截水分水工程,以防坡頂地表逕流水漫流至坡面,然後從崩塌的 源頭處理起,沿著崩塌的坡面做橫向截水,縱向排水及植生,最後將 下游的坡腳及土石流沉積區穩定住。這些工作最特別的地方是採用生 態工法而摒棄了從前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的工程方法,並大量僱用當地 失業人口。 崩塌地都為陡峭山坡,施工時必須以繩索運送資材,工作人員在 七、八十度的陡坡上狀似攀岩,險象環生,為了安全,人員也必須綁 繩索,以防發生意外。 在陡坡上工作雖然危險,但因為工法簡單,人人可參與,讓失業 的在地人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解決了部份失業問題。 目前已經以自然工法施工完成,或正在進行處理的整治工程,從 設計到施工,參與的所有人都必須從觀念上先調整,因為從源頭開始 治理,由上而下的整治,已經巔覆了以往由下往上的做法。 以往的土石流及崩塌地處理方法,對於泥沙的抑制可在短時間內 發揮功效,但對於生態層面較為忽略,如今採用的自然工法,不但考 量了生態層面,也顧及了重建區受災民眾的就業問題,還節省了工程 成本,更可加速大地的癒合能力。 初步的成果,是與時間競賽而來的,他們趕在颱風和暴雨之前搶 先完工。植生復育的成果已經有目共睹,重建區的居民看到處理過的 崩塌地在豪雨中安然無恙,而尚來不及處理的又發生了土石流,就知 道自己所參與的重建工作雖然辛苦又危險,但是卻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