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常識─口服藥及外用藥 90.11.14(三) 一般在看完病以後,常會帶著大包、小包的藥包回家,你知道每 一種藥的功效,以及正確的服用方法嗎? 一般治療腸胃病的藥物種類,可分為:止吐藥、促進胃蠕動的藥 、制酸劑、消化劑、止瀉藥、解熱劑、抗生素等等。 止吐藥能夠使胃部舒緩,達到中樞止吐的作用,但是會有嗜睡或 煩躁不安等副作用。促進胃蠕動的藥,可以加強賁門括約肌的壓力。 制酸劑可以保護胃壁,避免胃酸侵蝕,中和胃酸。消化劑可以幫助消 化能力,減緩腹瀉。止瀉藥則主要是抑制大腸蠕動,減少排便次數。 醫師提醒民眾,用藥時,要注意醫生開的處方種類、藥物的副作 用,以及如何服藥等三要點。例如,不要以果汁來服藥,避免副作用 。 如果感染了腸胃炎等,在飲食要注意什麼呢? 醫師建議,當小朋友有腸胃發炎的現時,吃白稀飯、土司、饅頭 等不含油的食物,比較好。而優酪乳、養樂多等含酵母菌的飲料,可 以平衡腸內的環境,幫助吸收。 此外,小朋友如果生病不喜歡喝水,也可以喝一些電解質水 (一 般的運動飲料)或稀釋的蘋果汁、薑汁汽水來代替。牛奶、蛋、油炸 食物、水餃、肉包,是腸胃不適時禁忌食物,為了早日康復,家長一 定要注意食物的選擇。 醫師提醒家長,如果要帶小朋友外出,請儘量避開擁擠時段。 因為公共場所,是最容易感染病菌的地方。此外,假日的時候, 很多的小朋友都會睡得很晚。醫師表示,作息不正常,晚睡晚起,會 造成免疫系統的改變,扺抗力變差,容易罹患疾病。所以小朋友都最 好維持充足的睡眠與正常的作息。 飯前洗手,注意營養均衡,留意食物的新鮮度,是保護腸胃最有 效的祕訣。 皮膚藥搽得多、搽得勤,就一定好得快嗎? 目前有一個五個月大的女嬰得了尿布疹,母親求好心切,每五分 鐘就以藥膏塗抹患部一次,結果造成女嬰皮膚紅腫糜爛,送醫診治。 醫師提醒民眾,並不是藥用得多、搽得勤,就會好得快,要視疾病、 藥性而定。外用藥物造成的皮膚炎,分為過敏性和刺激性兩種。前者 為患者對藥品過敏,導致塗抹處產生界限清楚的紅斑或急性溼疹。嚴 重時,會有水泡,患部奇癢無比。臨床上常見引起過敏性的外用藥有 :「優碘」、「薄荷」、「蜂膠」,以及痠痛貼布。 還有一些藥品,因為濃度過高,而導致皮膚角質層損傷。此外, 過度使用皮膚藥,或外力摩擦或角質層遭到破壞,稱為刺激性皮膚炎 。常有家長以成人的藥膏,搽在小孩的身上,或過度使用,而引起兒 童皮膚炎。有些人因為陰囊溼疹或胯下癢,不好意思就醫,而自行以 含「水楊酸」的抗癬藥膏塗抹,造成越搽越糟糕的皮膚病變。因此, 醫師建議民眾皮膚如有異常現象,一定要到醫院看病,不要自行搽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