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腸病毒 90.7.4(三) 腸病毒是濾過性病毒之一,可分為克沙奇病毒 (A群、B群)、 小兒麻痺病毒、依柯病毒、新型腸毒,共有六十多種病毒。世界各地 均有,於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每年三月至十一月流行,七月至 九月為高峰期。多發生在十歲以下小孩,雖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而 人群密集處較易發生流行。 「腸病毒」唯一感染的寄主,是人類。一般而言,它傳染途徑分 三大類: 一、「糞口」:它就是病人吃下帶有腸病毒的東西而感染。 二、呼吸道:接觸腸病毒飛沫如打噴嚏,咳嗽等。 三、母子垂直感染。 腸病毒潛伏期約三至五天,大多數無症狀或症狀極輕,過幾天會 自然痊癒,較常見的疾病有: 一、皰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 瘍,病程為四至六天。多數病例輕,無併發症。 二、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或紅斑;而水泡主要分 布於口腔粘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是手掌及 腳掌,手指及腳趾間出現「四不像疹子」,不痛、不癢、不結痂 、不結疤。 三、流行性感肋肌病:特徵為胸部疼痛,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 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一周。 四、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呼吸困難,臉色發白, 全身發紫、嘔吐、剛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有明顯心跳快 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但存活的孩子,會復原得 很快。 五、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 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一至四天。 六、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特色為發燒、噁心、嘔吐、頭痛等。 七、發燒合併皮疹: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有會出現小水泡。 腸病毒因型別多而傳染性高,除小兒麻痺有疫苗外,目前無特定 疫苗可供預防。 一、支持療法:止痛、退燒、不使用抗生素、補充水份。 二、免疫球蛋白注射:效果尚屬實驗階段,請醫生審慎評估。 三、類固醇:針對克沙奇病毒心肌炎。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像德國麻疹一般,得一次痊癒後就終 身免疫,僅可提供一般防範方法: 一、增加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充足睡眠。 二、注意個人衛生,正確洗手。 三、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 四、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於流行期間,攜十二歲以下兒童,出入 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如游泳池、電影院、百貨公司等。 五、目前雖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孕婦 須避免感染,以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六、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例得腦炎、類小 兒麻痺病毒或肺水腫,要特別注意: 家中有人得了腸病毒,應採何種措施: 一、吃冷、流質、高熱量食物:因為患者的口腔舌面,會出現潰瘍水 泡,冷、流質的食物如冰淇淋、鮮奶、布丁、冰豆花、冰愛玉、 冰果汁等比較易吞嚥,且能減輕吃東西引發的疼痛。 二、多補充水分:鼓勵孩子多喝水,其用意是預防脫水及退燒。 三、多休息:如有學童罹病,應建請家長予以請假,暫勿上課,以免 傳染其他學童。 四、必須將患者的飲食、飲水分開處理,避免共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五、負責餵食嬰幼童的人,要注意手部的清潔與乾燥。在準備食物前 及上完廁所後,應將雙手洗淨。 六、小心處理患者的排泄物,包括口鼻的分泌物。因患者在痊癒的過 程,腸病毒仍會在口沬排出達一至三周之久,也會持續經由糞便 排出二至三個月以上,很容易經由接觸到患者的排泄物過程中而 不慎傳染,所以除了馬上把雙手洗淨外,也要注意身體有無沾染 患者的排泄物,而將腸病毒傳染給自己及他人。 七、保持乾淨,涼爽的居家環境:炎熱的氣溫,腸病毒易於滋生,所 以保持環境的通風以及屋內的乾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八、衣物的曝曬:因腸病毒對紫外線及乾燥特別敏感,容易降低它的 傳染力,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大白天,將衣物、棉被拿出來曬,以 遏止病毒活躍。 九、出現下列症狀應立即就醫: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嘔吐 、頸部僵硬、手腳無力,麻痺、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