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防治之原則 90.5.21.(一) 我國地處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作物病蟲害種類繁多,再加以 土地利用集約,農民耕地面積狹小,多偏於精耕,因此農藥使用頻繁 ,偶一不慎,即造成殘留問題。 因此,化學藥劑的使用仍將為作物栽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農業生產除追求生產力的提高,品質的改進外,也同時必需兼顧國民 健康及良好生態環境的維持。 植物病原真菌依其分類地位與殺菌劑作用機制的不同約可分為四 大類,即藻菌類、子囊菌 (不完全菌)類、擔子菌類及灰黴 (菌核)病 菌類。不同種類病原引起的病害需要以不同種類的藥劑防治,用錯了 藥不但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反而使病害因不當防治而更形嚴 重,也增加了生產的成本。 保護劑係指藥劑只有保護的效果而無治療的效果,因此主要用於 病害發生之前或發病初期,這類藥劑一般作用範圍較廣,價位較低, 殘效較長,稀釋倍數較低,因此用量較大。比較有農藥殘留的顧慮。 治療劑係指施用後能滲透寄主,並在寄主體內移行而殺死寄主內 病原的藥劑。這類藥劑一般價位較高,作用對象專一,用量較低,藥 效較短,但效果極佳。 地上部的細菌性病害如茄科細菌性斑點病、十字花科黑腐病等可 以使用銅劑及抗生素類藥劑來防治。唯抗生素及銅劑使用在植物病原 細菌都有造成抗藥性的報告,使用上需要非常謹慎。 地下部的細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軟腐病等則不易用藥,一般偏重 土壤前期處理及種苗清潔度檢定。線蟲病害大多危害地下部,因此一 般多建議用非農藥防治法。 一般而言,單利式病害較偏重預防性施藥或前期施藥。複利式病 害的防治稍為複雜,尤其大面積集中栽培的作物,一則需賴田間氣象 資料進行預防性施藥,另外也可以根據田間實際的發病情形及病勢進 展的速度而選擇適當的藥劑施用。 理論上,複利式病害有一發病「遲緩期」,是病害防治的最好時 機。過了這個時期,病害進入「對數期」,則不易控制。 抗藥性大多發生於作用位置較專一的殺菌劑上,且常發生於複利 式病害,主要原因是這些病原生活吏短且產生大量後代,因而較易誘 導出突變來,如免賴得對子囊菌類、滅達樂對藻菌類及依普同對灰黴 菌類等都是極易產生抗藥性的藥劑。 避免抗藥性產生的辦法就是避免在同一栽培期連續重複使用同一 種類的藥劑及避免在病害己經大發生時才大量施藥,另外,混合使用 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或輪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也是可行的辦法。 近年來政府強調永續農業,主張以各種非農藥防治措施來控制病 害的發生。然而衡諸事實,在可預見之未來,化學防治仍無法完全被 取代。因此,農藥的使用仍將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