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崩毀與治理對策 89.2.1.(二) 隨著經濟發展,利用山坡地開發,常使山壁或山坡崩坍,甚至因 豪雨或地震而助虐為害,對國土安全及生態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值得 探討。 順坡則地層層面的傾斜方向與其地形表面傾斜方向同一者,如林 肯大郡,左鎮大鐵塔崩跌的災害;楔形坡指三組以上不連續面構織坡 體所形成,如兩個不連續面交線的傾角小於坡面的傾角,而大於各個 不連續面的摩擦角時可發生,一般土石傾斜超過其本身靜止角時如遭 受豪雨水流或地震等時,即易造成崩塌現象。 滑動地質材料為土壤所組成,即鬆軟的土壤受到周圍雨水或地下 水所形成之水壓力與其他外力,以軟化其地質材料,減弱其力學張度 及承受量而發生滑動,如八四年三峽白雞山莊五棟建築物滑動五O公 尺為其一例。蓋地滑係一種永續性緩慢匍行動,但山崩係突發性耕土 或國土荒廢。 在斷層,破碎帶,順向坡及崖錐開挖或濫墾(伐建)而形成破壞 潛勢面時,為害大,一般山崩地利用價值無或甚少一般常在山坡地公 路上所看見,即峿塊從高處與坡體分離而掉落。 由岩塊,土壤及水三者混合而向下流動的一種天然災害,常發生 於溪谷,此乃因連續下雨,暴雨量超過極限,土壤顆粒結構變形、塑 化、液化,失去抗剪力而瞬間形成一種泥砂運移和堆積,在台灣近年 來在各地似乎在增加發生之中,在台灣以南投縣的神木為代表,花蓮 地區亦發生多,泥岩或紅土台地亦常發生。 目前台灣仍以水田農業為主,其中約一五%水田,則分布在坡度 二十分之一以上的山坡地,其中約六分之一以上則在急坡地以梯田形 態而存在,其形狀為階段型,可防止土砂崩壞及土壤沖蝕,並能貯水 而纋和流出,但在崩塌危險度高的地方,須以補強畦畔或適當的灌排 水管理,維持坡面,防止崩坍,惟近年來農業所得偏低,農村青壯年 移出,使得山坡地水田逐漸被廢耕而荒廢者日益嚴重。 台灣山坡地坡度陡峭,曲折多變,實不適合做大規模的開發,而 且台灣島上之土地都位在板塊間的境界區內,逾半是存疑性活動斷層 ,隨時有發生地震之可能。 台灣地殼正在不斷變形,而受災地區土石仍在滑動,地表仍持續 沖蝕。在無法確知災害來臨之前,應當研究如何與天然災害相處之道 ,即增強生存環境的耐震能力,應用一個與自然生態相符觀點來審慎 考量,最為重要。 台灣北部及澎湖群島為火山岩,西部為沈積岩,花東部為變質岩 等所組成,但整個岩石之不連續面相當發達,是故植生覆蓋與排水系 統之重整,應積極推動。 原來山坡地之植被為森林,被開發利用時不可不注意影響氣象、 水文、土質等環境因素之程度,就中對水的循環系統關係最大,因此 應以水利為重點,配合社會文化經濟與將來之趨勢適當規劃設計有關 復建工作。 一般土砂崩壤防止對策採用混凝土造擋土牆等保護邊坡,效果良 好,惟所需工程費多,即在幼齡造林地內山腹部築造具有緩坡度的截 水溝及小平台,以排除容易集中成災山谷的大量雨水,此可做山坡地 崩塌防止對策技術,但亦可用於大量開挖無填土造成農地的改良山邊 工法,頗受注目。 山坡地農地重劃、維護水路、農路之完整性,乃為其成敗之關鍵 ,惟對投資效率低的農地,則難以全面性實施,依各地自然、社會及 經濟條件,適當區劃,分期分段實施基盤整備工程,從而防止農田廢 耕情形,至為重要。 地滑地域內的排水,主要為排除地下水,可用暗渠排水法實施, 如地下水分散到地滑地域之前,用混凝土牆遮斷或使用深水井予以排 水,通常在地滑地上面用鑽探機以分散式地橫向挖掘,並插入一種拔 節過的竹管數支互相連結或用徑六•五公厘程度的塑膠管,將地下水 排除,使壓力低下,尤其地滑地周邊流入的地下水滯留於帶水層時, 用此一辦法極為有效。 護岸工程乃沿著河岸興建,以防流水洗掘河岸而引起崩塌或地滑 ;固床工則為防止河(溪)床之低下或保護堤防基腳而興建,主要為 預防止縱侵蝕而防止地滑,丁壩工在於水流湍急處興建,藉以挑溜水 流方向,減輕水勢,宜建於凸岸。 大規模地滑往往在一夕之間造成大害,故應用科學方法調查土質 、地下水、滑動面等加以分析,以謀求防止對策,惟如能在發生之前 預知,則可減輕其為害。 總之從台灣地理環境而言,時時發生山坡地土砂災害,損失慘重 ,其成因與機制非常複雜,不因以為人煙稀少地域而忽略,應積極投 入心血,並及時改進,至感重要。